第4章 “前言” 女性的觉醒
- 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
- 星云大师
- 4483字
- 2019-10-28 15:36:13
向女性致敬的一部经典
一九六三年,我在宜兰念佛会讲说佛教妇女的故事,曾例举经典中出现过的龙女、银色女、莲华色女、摩登伽女等二十位佛教妇女的成就,其中也谈及妙慧童女。
为什么我会讲佛教妇女的故事呢?因为佛教向来非常重视妇女。妇女对于佛教的贡献功德巍巍,难以言喻,二千多年来佛教的兴隆与发展,妇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妇女对佛教的巨大贡献,我仅约略提出四点:
一、妇女的布施护法:由于妇女们的布施净财,一栋栋庄严巍峨的寺院殿堂兴建起来了;由于妇女们的护持道场,一次次殊胜圆满的法会活动举办成功了。如果没有妇女的发心乐施,台湾佛教乃至国际佛教的发展,哪里会有今日兴盛的情况呢?
二、妇女的奉侍服务:无论走到哪个寺庙,经常都可以看到许多妇女在那里服务工作,她们或者到厨房拣菜、典座、行堂、端茶,或者为人引导、解说,或者在佛堂里清扫,维护寺院的清洁等等,她们不怕劳累,从服务奉献中长养了菩提,增加了福慧,也使得佛教的活动得以圆满地推展开来。
三、妇女的度人信佛:妇女普遍主动、乐说,度众热忱,不仅自己信佛,也积极接引有缘人,使得佛教的信徒日益增多,也正面地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四、妇女的社会福祉:妇女饶富慈悯心,每遇有社会不幸事件,多能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支持救助孤苦无依的弱势。所以,妇女在社会慈善方面,处处展现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四点,足见妇女对于佛教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妙慧童女经》中,佛陀以妙慧作为当机众,希望过去、现在、未来的有缘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大利益。
《妙慧童女经》出自《大宝积经》其中一卷,经文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妙慧不但人如其名,从小灵巧聪慧,且具有上根器,以八岁之龄,就向佛陀提出了一连串震惊全座、关于菩萨道修行、世出世间的问题。
这部经典印证了修行的成就无分男女,只要有承担的勇气和决心,人人都可以成就。现在是女性觉醒的时代,女性不但肩负有照顾家庭的责任,也有不少人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尤其为了信仰,她们不惜一切地护持教法的传承、道场的运作,这种精神不是菩萨,又是什么呢?就算是不提多年来台湾出家众中,比丘尼所占的比例与分量有多大,她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则早已成为台湾佛教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我想,以这部《妙慧童女经》来向佛教中的所有女性致敬,自是再好不过的了。
八岁幼女 座中问佛
妙慧童女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八岁时,佛陀在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经常在座。年幼的妙慧,面貌秀丽,举止端庄温和,因此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圣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喜爱万分。
即使妙慧童女尚属年幼,却极具善根。有一次,佛陀升座说法,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继之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伟大无比的佛陀!您是世间的明灯,可以照开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做所行,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知道她为众请法的发心,就欢喜地告诉妙慧:“太好了!你既然发大心向我提问,现在就让你随意发问吧!”
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佛陀同意妙慧童女提问之后,妙慧心中无比欢喜感恩,把握殊胜难得的因缘,一连向佛陀提出了十个问题: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离散不和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在佛前得受化生,不受父母所生的无常不净血肉之身,和您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处世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所说的话,如何才能教人一听就信受呢?
请问佛陀,我们修持佛法,宣扬佛法,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如何降伏心里的烦恼魔障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如何才能得见诸佛,往生佛国,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十个问题
佛陀听后,甚是嘉许妙慧童女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而对她的每一个问题,各开示了四个方法:
第一,如何得到端正的身体?
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中;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
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心;三、给人欢喜;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如何免除眷属离散、多病和死亡?
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生于正信;三、护持正法,令其久住;四、教诸有情行菩提之道。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
一、于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如何证得神通,游诸佛土?
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冤家仇敌?
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
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掩饰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如何才能远离法障?
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
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如何能得临命终时诸佛现前?
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种种神异 令众叹服
佛陀对妙慧童女开示了获得幸福的方法后,妙慧童女欢喜雀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就是欺诳如来。”
妙慧童女发广大愿,座中的目犍连尊者不禁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修行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今日发如此殊胜大愿,果真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心平气和地回答:“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话一说完,果真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到这种种神异,也感到不可思议,便对妙慧童女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是菩提行?什么是佛法的密意?妙慧童女都一一予以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后,说道:“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生中发菩提心,经三十劫后,我才发心趣入无上菩提。难道你记不得了吗?她还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恍然大悟,欢喜地从座位中起身,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想不到今日还得以亲近!”
从妙慧童女的故事看来,年少的妙慧能得文殊菩萨顶礼,可见其来历不凡。因此,对于女性,我们固然不能轻视,就是对于初学、年幼者,也一样不可以傲慢,他们过去生的种种,并非我们今日所能知。
总之,无论是女性、初学或年幼之人,在佛教中都各自有其地位;只是由于过去社会风俗重男轻女,才影响到当时人的想法,以为一定要转女成男才可以成佛。就好比文殊菩萨觉得妙慧既已修行成就,理应现大丈夫相,为何还是女流之身,便问:“妙慧,你怎么还不转女身为男身呢?”
妙慧回答:“女人之相是了不可得的,还要转什么身呢?转不转男身,对我而言并没有差别,女身只是因缘假合而已;我没有分别心,也不执着此身,为何你要执着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男相或女相,都只是度众上的方便,佛菩萨为应众生根器,而现不同身相。所以,佛教妇女不应妄自菲薄。正如妙慧童女所言:男女在形相上有别,在形体上有别,但在佛性上、真如上、人格上是没有分别的。
这部《大宝积妙慧童女经》不仅作为“佛说妙慧童女经”,还可以作为“佛说现代童男童女经”,为现代的青年朋友们提供做人处事的建议。
其实,大家统统都是“妙慧童女”,对一切佛法要直下承担,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为我们而说的。只是往往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就是当机者。比方,一位老师在台上讲话:“各位同学,大家要安静,不要争执,不要吵闹;大家相处要谦虚、尊重、和平、有礼貌……”
但是才讲完话,一下课,立刻就听到外面大声争吵的声音。老师说:“刚刚不是才叫你们要肃静、要尊重人吗?怎么不一会儿就忘记了呢?”
“老师!您什么时候对我讲的?”
“就是刚刚在大会堂讲的啊!”
“这是您对大家说的,又不是对我说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也是一种愚痴。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认知:一切言语都是对我说的,不是对别人讲的。如此,听进去的每一句话,才能深深地打动自己的心,未来的人生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现世富足 出世安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活着的时候富裕无忧,往生后也能有好的去处;因为现世富足、出世安乐,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但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定要先有健全的理念和计划,即使只是经营一家小面摊,也要有煮得好吃,让人吃得欢喜的想法,甚至评估市场的地段,是否能招徕人潮;把这些条件统统都放在计划里加以考量,才能有致富的因缘。
所谓“理想是现实之因,现实是理想之果”,有理想、有愿力,总有一天能成就。就如佛光大学“百万人兴学运动”,虽然护持者每个月只缴交一百元,但是结合百万人的心力,点滴累积,就能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想成就“现世富足、出世安乐”的成功人生,就要先建立目标,继而努力实践。
妙慧童女对佛陀所提出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创造一个“现世富足、出世安乐”的成功人生。在现世富足的部分,包括了得端正身、大富尊贵、眷属不坏、处世无怨、说话人信;在出世安乐的部分,则包括佛前受化生、命终见佛,而自在神通、法障净除、永离魔业则是修持佛法时可获得的利益。
佛陀针对妙慧所提出的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给予四个解决的方法;法门的核心理念是“菩萨行”,也就是大乘菩萨的行持。菩萨的特质,首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并且兼具出世、入世的圆满性格,所作所为非为私利,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要想在菩萨道上有所成就,必须先确立理念——创造“现世富足、出世安乐”的成功人生,是为了实践利他服务的精神,不仅是求个人的享乐解脱而已,更求众生的安乐解脱。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谓“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存在,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
众,蕴含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意义,举凡“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在在都说明有了“众”,才能“众擎易举”。就如佛经所述,任何一场法会,任何一项事业,都要有“众成就”;因此,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融入众中。
人的行为造作,会引起各种善恶业报,因而造成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不过,命运不是定型的,是可以改变的。为了一个人,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件事,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句话,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块钱,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个念头,可以改变命运。例如以前有一个小沙弥,原本只有七天的寿命,因为“救蚁”的善念善行,七天短暂的生命转而活到八十岁。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修善、修福都能改变命运。
因此,我们要以行善修福,以“众成就”来经营人生。一旦我们发心了,就是一个菩萨,再遵循佛陀教导的幸福之道做去,必然能成就“现世富足、出世安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