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为新中国铸造第一枚金属国徽

国徽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每一位走过天安门广场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向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上行注目礼。那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共同组成的图案,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互为衬托对比的正红色和金黄色熠熠生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有多少人知道,这枚直径长达2米既庄严又富丽的国徽,诞生在素有“东方鲁尔”美誉的沈阳,出自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能工巧匠之手。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出的第一枚国徽是木制的,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事实的确是如此。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只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而未能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成了开国大典的一大遗憾。

1949年6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凝重的声音,把中国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故事由此…展开。

1950年6月,在广泛吸纳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国徽造型和图案。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国庆一周年的日子已渐渐临近,由于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录较低,要制作一枚通体金属的国徽并非易事。在国徽的主体石膏模型制作成功并获批准后,赶制金属国徽已来不及,只好临时赶制一枚木质国徽,并在9月30日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1950年9月30日,第一枚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

然而,木质国徽毕竟是临时性的应急之作,一经风吹日晒它容易变形开裂,在使用寿命和美观度上显然不如金属材质的国徽,所以必须制作出金属的国徽把木制的替换下来。实际上,在国徽立体石膏模型制作出来后,有关部门已把铸造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在铸造技术方面闻名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受这项光荣任务后,全厂上下群情激昂,表示一定要出色完成任务。厂领导挑选出全厂铸造技术的尖子焦百顺,由他带领十几名技术能手组成专门的攻关小组,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铸造国徽的日子里,攻关小组的工人师傅们几乎每天都要通宵达旦地工作,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也常常彻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了节省时间、抓紧工作,很多工人都吃住在工厂车间,饿了就吃口干粮、咬口咸菜,困了就在厂房里和衣而眠。

按照设计要求,国徽的质地为铜铝合金。其中铜占8%,铝占92%。将铜铝合二为一,现在来看不是难事,只要有真空设备即可。然而,在当时全国都没有真空设备。两种金属的熔点不一样,要想取得铜铝合金,必须先将铜熔化成铜水,再将铝锭放入铜水中慢慢熔化,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恰当的火候难以掌握,取得这种铜铝合金,在当年是个难度很高的技术工艺。攻关小组只能自己揣摩铜、铝各自熔点,自行研制必要的铸造设施,克服重重困难,土法上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没有化铝罐,就找来各种废旧钢铁,自己加工;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不顾高温,在炉前通过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来判断。为了保证国徽铸件平整光滑、纹理花纹清晰,他们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合格的模具。之后,在熔制过程中,工人们还研制出局部浇水加速铸件冷却的方法,使铸件局部缩型的难题迎刃而解。为了完成国徽铸件的抛光加工,工人师傅们还自制了许多小工具,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然后用专用工具将有瑕疵的地方修补完整,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最后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进行整体抛光,这样打磨出的国徽如镜面般光亮。

2012年4月,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仿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枚国徽。

经过刻苦攻关,1951年4月,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在人们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这枚直径达2米的国徽稳稳地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换下了原来那枚木制国徽,迄今已经有68个年头了。

1953年,沈阳第一机器厂改名为沈阳第一机床厂。199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与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等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成立了沈阳机床集团。2007年,工厂完成整体搬迁,原来的铸造车间再也见不到了。但悬挂在天安门上的那第一枚金属国徽,虽历经风雨,依旧闪亮如新,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