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后期史
  • 戴逸
  • 2905字
  • 2020-08-29 20:18:24

慈禧、奕斗法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统治阶级鹰犬们悲惨而可耻的末路。恭亲王奕虽然曾经受帝国主义赏识,又把慈禧太后扶上了统治的宝座,但是随后他就被主子一脚踢开,落得和历史上许多统治阶级的鹰犬一样的下场。

19世纪60年代之初,奕集团执掌政权,气焰熏天,颇有点“天下莫予毒”的派头,权力、地位、各方面的阿谀吹捧,弄得奕有点昏昏然、飘飘然,他自以为和慈禧太后处在对等的地位。一个外国人描写当时的局势:“两个当权者,慈禧和恭亲王,在谨慎地互相监视着。”[2]

事实上,就奕的实力、地位、统治手段来说,他只配充当慈禧的鹰犬,不配成为敌手。赵烈文对奕下过这样的评语:“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至己为何人,所居何地,应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会……恐不能无覆icon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3]

一切专制暴君绝不允许在自己身边有一个隐然钳制自己的力量,赵烈文懂得这一点,所以他讥评奕不理会自己所处的危险地位。残忍的慈禧势必要把奕踩到脚底才会甘心。但是慈禧和奕的政治路线基本一致,慈禧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物色不到新鹰犬,不得不仍旧依靠奕,这种情况决定了这场斗争的隐蔽性和曲折性,故而斗争只局限在宫廷琐事上。

一般官书对这场宫廷斗争都讳莫如深,但无意中又透露出蛛丝马迹。

《清史稿·奕传》载:同治“四年三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这是慈禧打的第一棒。不过这一棒打得不是时候,奕和外国侵略者的蜜月期还没有过去,侵略者竟跑到总理衙门提出质问。朝廷的戚旧大臣也恐慌起来,因为离开了奕,他们既无法应付外国侵略者,也难于和湘、淮系汉族地主势力保持均衡。他们纷纷向慈禧进谏,慈禧为形势所迫,只好趁势转圜,让奕复职。

1869年奕对慈禧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报复,这就是著名的安德海事件。太监安德海奉慈禧的命令赴广东采办龙衣,沿途招摇。安德海是慈禧的亲信,据薛福成说,“往岁恭亲王去议政权,颇为所中”[4],奕自然对安德海痛恨入骨。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监不得擅离北京,所以安德海到达山东,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扣押起来。奕纠合一批亲贵大臣,极力主张把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在奕等的压力下,竟无可奈何,只得依议执行。奕借丁宝桢的刀,翦除了慈禧的羽翼,而且使慈禧大大地丧失了面子。但是,杀了一个安德海,动摇不了慈禧太后的地位,反而激起了她强烈的复仇怒火。

1874年,在重建圆明园问题上,斗争再一次爆发。自从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联军烧毁之后,慈禧太后少了一个游耍行乐的场所,一直悒悒于心,希望再建这个名园,重圆她奢侈的旧日梦。当时清王朝刚刚从革命大风暴中挣扎过来,财政上千疮百孔,要兴建如此豪华的建筑,谈何容易。这不仅要搜刮亿万人民的脂膏,而且威胁到各级大小官吏的钱袋,所以是个很不得人心的措施。但是,慈禧一意孤行,借同治帝亲政的机会,用皇帝名义下令重建圆明园,说是以示皇帝对皇太后的“孝养”。命令发布后,御史沈淮、游百川首先反对,接着奕又出头拦阻,气得慈禧索性撕破面皮,大闹一场,奕以“语言失仪”的罪名被革去世袭亲王,降为郡王。盘踞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奕集团,在大学士文祥的率领下(文祥是奕的主要帮手)向慈禧“涕泣力谏”[5],被慈禧臭骂一顿。文祥等称病辞职,以示抵制。两魔斗法,将达半年,弄成相持不下的僵局。一时朝廷内外,人心惶惶,连远在甘肃军中的左宗棠也自称“半载以来,忧惧靡已”[6]

这时天津发生了一场讼案,给奕集团解了围。原来慈禧太后派了一个候补知府李光昭,向法国、美国商人购买洋木,供建筑圆明园之用。李光昭是个财迷心窍的骗子,所购洋木值五万四千元,他却虚报为三十万两(约合四十二万元),法、美两国奸商更是存心欺蒙,运来的是霉烂脆劣的小块木材,根本不能供园工使用。木材运到了天津,李光昭一看木材的质量、尺寸与原议的合同不符,不肯给价收货,外国奸商就控告到北洋大臣的衙门里,反说李光昭不履行合同义务,并且举出合同内有“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立约”的字样,一口咬定李光昭是太后和皇帝的代表,这样就弄成了外国奸商与太后、皇帝之间打官司。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恐怕影响到淮军的军饷,也不同意修建圆明园,他索性把这场官司和盘托出,公开宣示,请求朝廷指示处理的办法,弄得慈禧太后大出其丑、尴尬万分,只好拿李光昭开刀,说他“诈称内使近臣”,定了斩监候的死罪,主持圆明园工程的内务府大臣也被革职,圆明园工程只好取消。这场官司使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告一段落,不久,奕、文祥等均复职。

经过这次斗争,奕集团开始认识到慈禧的心狠手辣,只得低声下气,事事逢迎慈禧。这时李鸿章北洋集团已崛起,逐渐取代奕的职权;慈禧又勾结上醇亲王奕icon(光绪的父亲)和庆亲王奕劻,以牵制奕;奕集团的骨干文祥等又相继病死。于是,奕集团的势力日益衰落。奕虽然仍保持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职权,但已沦为政治舞台上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

慈禧太后仍不放弃利用每一个机会来打击奕。1878年华北大旱,慈禧硬要奕对这场天灾负责,把奕“交宗人府严加议处”,集团中的宝icon、沈桂芬、景廉等也受了处分。1884年中法战争,清军在北宁战败,失败的责任主要应该由慈禧和李鸿章负责,舆论对清政府大加抨击。这时,奕又被捉来当了替罪羊,奕集团全班人马被清洗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奕icon和奕劻掌握了这两个机构,成为慈禧太后的新鹰犬。

在这场统治者内部斗争中,慈禧太后充分显示了她蛮横、毒辣的专制淫威。但是这种专制淫威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必须得到帝国主义的认可和支持。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把一切官僚当作鹰犬使唤,正因为她自己首先是帝国主义的最大鹰犬。奕固然和帝国主义最早拉上关系,但是他的实力有限,办事动辄受牵制,不能为帝国主义更好地服务,因此不久就失去了帝国主义的宠爱。帝国主义发现慈禧和李鸿章是比奕更理想的代理人,于是把赌注从奕的桌面上拿走,转押到慈禧和李鸿章的桌面上,这是奕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担任了多年驻华公使的美国侵略分子田贝以赞赏的口吻说:摄政的太后,在她的族人中,一向是第一个最能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问题的人物。又说: 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都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意愿及行使其统治权力的结果。当中法战争中奕的职位被奕icon取代,老牌的英国侵略分子赫德还为此欢呼,他说:“七爷(按:指奕icon,因为他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将控制这政府,所以很可能中国真正地能够进步。”[7]在侵略者的嘴里,凡是符合帝国主义利益的就是“进步”。所以,奕的失势对慈禧太后来说是踢开了一只不甚驯服的鹰犬,而代之以更加驯服的鹰犬;对帝国主义来说,也不过是抛弃了一个不是很得力的奴才,而代之以更加得力的奴才。


注释

[*]原载《光明日报》,1962年8月27日。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张汇文等译,67页,北京,三联书店,1958。

[3]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七月初九日。

[4]薛福成:《庸盦笔记·书安德海伏法事》。

[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文祥传》。

[6]《左文襄公书牍》卷十四,《答李筱轩》。

[7]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1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