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 4585字
- 2020-08-29 20:33:33
3.1 金本位制的建立和衰败
3.1.1 19世纪金本位制的产生和英镑的兴盛
在18世纪的时候,英国实际上已经实行黄金为主、白银为辅的主辅币制度。在拿破仑战争前期,由于受到突然的挤兑,英国多家银行停止了银行券和黄金的兑付。随即战争打响,英格兰银行也终止了银行券的黄金兑付,乔治三世颁布的《兑付限制法案》规定了银行券和黄金等金属货币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战争期间银行券的肆意发行导致物价飞涨,面对日益贬值的英镑,英国国会在1810年2月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货币金融制度,认为只有恢复与黄金自由兑换的纸币发行制度才能维持英镑的购买力。1815年,暂停近20年的黄金兑换和英国对法战争的胜利为英国积累了足够的黄金储备,英国于1816年启动了货币改革,确立了金本位制度,约定每金衡磅22克拉的黄金可以兑付46英镑14先令6便士。1817年,英国的新铸币开始流通。随着金价的下跌和纸币含金量的提升,英格兰银行在1821年正式恢复了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付。
恢复金本位制度虽然改善了英国战争期间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但是货币供给的下降使得贸易萎缩,国内工业、农业和商业活动严重衰退。1825年、1847年和1866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不断探索金本位制度下纸币的发行规律和危机应对方式,并产生了“帕尔默法则”、《1844年英格兰银行章程法案》等应对金本位制度下国内货币供给和世界货币流动的法则和规章。
在同一时期,除了英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外,其他国家均实行的是金银双本位制度。英国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尝试较为成功,同时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银矿的发现使银价迅速下跌,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开始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186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国际金融会议,讨论统一的货币标准问题。世界统一货币标准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各国的经济利益。英国坚定不移地支持金本位,美国刚经历一场国内战争,同时内华达州有巨大银矿发现,担心通货膨胀出现,所以同样支持金本位制度。但是,法国巴黎是世界上金银交易最为活跃的中心,法国不愿意丢掉这个巨大的利益,因此即使大多数国家都赞同采取金本位制这一统一的货币制度,最终也没有得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合约和文件。
1870年普法战争的打响,使得国际统一货币制度的议程不得不推迟。德国将在普法战争中获得的50亿法郎赔款全部用来在市场上购买黄金,为德国马克的发行积累外汇储备,并在1872年正式宣布实行金本位制。随着英国和德国的相继迈入,比利时、荷兰、法国、瑞士等国也于19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制度。俄国、日本、印度和拉丁美洲国家也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实行了金本位制度,截至1914年,只有中国依然是实行银本位制度的国家。
在金本位时期,英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枢,1899—1913年,全球各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40%是英镑资产,比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加起来还要多。英镑之所以能成为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货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英国经济政策的转向。在19世纪以前,英国实行的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将财富的积累单纯理解为货币(资本)的积累,政府鼓励外国货币输入(黄金输入)而禁止本国货币输出(黄金输出)。英国通过关税、配额、补贴、税收等措施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带来的黄金持有量增加所形成的财富积累。而随着亚当·斯密带领的古典经济学思潮提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资本,还有劳动力、资源制度等因素,在当前的制度下,政府最好的选择是发展自由市场,并且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鼓励对外贸易,这不仅会让英国获利,而且会提升世界的福利水平。因此,19世纪之后英国废除重商主义,大力发展自由贸易。落后国家向英国出口廉价的农产品、原料等而用所得的英镑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大大促进了英镑的国际化。1860—1914年约有60%的国际贸易都使用英镑进行计价和结算,对外贸易将英镑带向了全世界。
其次是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这也是英国能成为金本位制度下的中心货币的关键。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生产力带来了质的飞跃。而不列颠帝国的扩张和海外殖民地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到1860年,英国的工业品产出占世界工业品产出的40%~50%。这种强大的内部生产力和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提升。一方面英国的进出口贸易促进了英镑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英国作为强大的经济体和拥有的巨大贸易额保证了人们对于英镑的信心,双重因素的叠加产生了很强的网络效应。尽管之后美国、德国的工业快速发展并在19世纪90年代赶超了英国,但英镑的霸权地位已然确立,它在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未被动摇。此外,英国的海上霸权也是英镑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一方面确保了英国的国家安全,有利于稳定对于英镑的信心,另一方面则可以捍卫英国的商业利益,从政治和军事上为英镑提供有力保障。
3.1.2 金本位制的崩溃与英镑的衰落
英镑在全球制霸的重要依托是伦敦的国际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跨国贸易,无论是否涉及英国或者英镑,都是在伦敦进行交割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贸易港口和交易市场纷纷关闭,伦敦金融市场陷入极大的恐慌,股票、汇票甚至纸币都在贬值。为了支付战争的巨大开支,英格兰银行在授权之下发行了没有黄金作为兑付保证的额外纸币。战争带来的货币超发、信贷扩张和财政赤字,使得英镑在国内和国外双重贬值。
战后,英国政府试图重建货币秩序,但是金本位具有天然通缩属性,并且将外部均衡置于内部均衡之上,并不是战后贫瘠的英国能够顺利实施的制度。随着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英国发现不仅欧洲大陆的内部贸易难以协调,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对抗关系也开始显现。迫于经济波动的压力,丘吉尔于1925年宣布英镑回归金本位。但是,此时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对内造成英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加剧了英国的失业,导致英国黄金外流,不断攀升的利率也使得英国国内经济萎靡;对外信誉大幅下滑,德国等国家持有英镑的目的是获得英国在恢复金本位时期的升值收益。从1926年开始,德国、法国等国开始相继将英镑兑换成黄金,加剧了这种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英镑面临的危机,1927年美、英、法、德四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长岛进行了一次会晤。长岛会议上四国达成了协议:英国将收紧信贷,而法、德将不再进行套利操作,美国则降低了贴现率并进行了8 000万美元的扩张性公开市场操作。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金本位制的一些外围国家很快就因承受不住压力而放弃了金本位制。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度的国际货币体系到此就基本走下了历史舞台。英国在摆脱黄金的桎梏之后,经济形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升,贸易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金融的发展。
英联邦制度对于战后维持英国和英镑的国际地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镑最早在英国各殖民地中开始使用。日不落帝国广阔的殖民地对于英镑的国际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无力保持对于各殖民地政治上的高度控制。到1931年,英国议会制定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认可了英帝国体制内部的各种转变,英联邦制度形成。1932年7月,英国又颁布了《渥太华协定》,规定建立“帝国内部的特惠关税制度”,对英联邦各国实行优惠税率。可以说,尽管英联邦成员在政治上更为自由,但它们与英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却更加紧密了。
3.1.3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政策协调
纵观金本位制度建立的国际协调,虽然1867—1892年有一系列的国际货币会议,但是最成功的还是1867年的巴黎国际金融会议。各国就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法国没有明确表态,是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成果的重要原因。随着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只能随着德国实行金本位制度。在19世纪80年代,金本位制度的通缩属性已经显现,美国多次召开国际金融会议讨论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法国也是坚定的支持者。但是,法德间的战争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德国拒绝参会。会议无法得到主要大国的一致同意,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892年,20国在布鲁塞尔举行国际金融会议,金银双本位已经上升到一个主流观点,但是法德间的对抗使得会议只得出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利于国际贸易这一妥协的决议。
在一战后恢复金本位的讨论中,为了弥补金本位制度下的缺点,规定美元和英镑可以作为国际储备来补充黄金储备,除了制度本身的问题,忽视了法国的利益诉求也是恢复金本位制度失败的重要原因。法国在英国宣布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囤积黄金,1926年12月,法国持有世界黄金总储备的7.8%,六年之后的黄金储备占比超过了世界总储备的27%。法国通过做低法郎币值,甚至直接控制黄金出口,囤积大量黄金和英镑储备,直接威胁到一战后金本位制度的稳定。
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列强主导了国际货币秩序,只有满足主要列强利益诉求的国际制度才能实现。但是,列强之间由于政治、贸易等纠纷不断,战争的频发使得让各方平心静气地在谈判桌上进行协商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1890年,当金融危机发生威胁到英国的黄金储备的时候,法兰西银行借款给英国,以维持市场对英格兰银行的信心,使汇率能够维持稳定,因为阻止英国发生一场金融危机对于法国而言也是有利的。但是,当同样的情形多次发生的时候,1906—1907年,法国拒绝了弥补英国黄金储备的要求,甚至开始怀疑金本位制度的有效性。
一战后恢复金本位制度的国际合作中,举行了日内瓦会议、热那亚会议和长岛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在缺乏国际组织协调的情况下,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达成一致,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明·斯壮的私人友谊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他们的老去,国际货币合作迅速出现裂痕。法国率先将英国国库券换成黄金,并频频给英国制造难题,企图重建巴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933年的春天,为了应对全球的大萧条,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办法。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民族主义情绪激荡,世界范围内充斥着政治不稳定的氛围。英法等国关注的焦点在于汇率稳定问题,而美国原本就计划通过美元贬值来振兴国内经济,它只希望达成一个普遍的关税降低协定来促进自由贸易。由于美国始终不愿在汇率问题上让步,这次会议最终无果而终。没有脱离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和制度性的谈判框架,会议成了谩骂对方转移国内矛盾的舞台。
世界上第一家国际金融机构——国际清算银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它的成立一方面是满足不断增长的中央银行间合作的需要,以便建立一个稳定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建立一条新的途径来解决战争期间欧洲盟国从美国借入的战争债务和战后德国战争赔款的支付问题。历经两年多次会议的讨论,国际清算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法律地位、主要职责和记账单位等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31年德国面临金融危机时,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同意向德国提供1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之后在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发生危机时它也相继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援助贷款。二战的爆发影响了国际清算银行的正常运行,其业务出现了急剧的萎缩。即使处境艰难,国际清算银行在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依然多方拓展业务,比如转运中立国的黄金储备到安全的金融中心、充当国际红十字会的财政代理人、研究团队定期发布研究报告。国际清算银行的建立和贷款的发放依然是列强针锋相对的焦点,但是一致同意建立国际清算银行的观点使得大家可以在谈判桌上进行讨论,得到多方认可的国际组织搭建平台初具现代国际政策协调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