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
- 杨泽海主编
- 6098字
- 2020-08-29 20:44:19
六、把握题型特点,勤思考,多练习
复习效果如何,考试成绩好坏,是通过解答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的。只有正确解答各类试题,才能最终达到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和要求,取得好成绩。因此,考生应了解各类试题的特点,勤思考,多练习,掌握各类试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以及解答各类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内容上看,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试题涉及思想政治理论的方方面面,覆盖面较大。选择题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全面复习。二是从求解答案看,具有现成性和固定性,即在各种选择题中都提供出现成的正确答案,并且是给定的,只能选择它所提供的答案,没有选择的灵活性,不能多,也不能少。选择题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准确掌握知识,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上特点说明,只有全面而又准确地掌握知识,才能做好选择题。
选择题可划分为识记性选择题、理解性选择题和应用性选择题三种形式。识记性选择题要求对基本知识、基本论断等准确记忆和熟练把握,如 “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历史形态”“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识记性选择题。这种识记性选择题,需要准确的记忆,只要熟记有关知识,就可以回答出来。
与识记性选择题不同,理解性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仅靠记忆是难以从试题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的。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古代哲人的论说属于什么观点”,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既懂得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知识,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的性质和特点。又例如,“鲁迅在评 《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懂得什么是 “度”,即知道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如果超出事物的 “度”,事物就发生质变而成为别的东西了。对人物的描写也是这个道理。再如,“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根据是什么”“根据认识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 ‘真知’的问题上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什么”等等试题,都只有理解了它们同基本原理的关系,才能从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应用性选择题要求考生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对一定的具体现象、材料和事例,对某一论断的对错,对某一正确的或错误观点的性质,从试题的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例如,2003年有这样一道试题:“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哪些?”试题给出的选项是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一道试题提供了哲学思想史的材料,并从中概括出五个辩证法的命题,让考生识别选项中哪些是试题的正确答案。像这样的选择题就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要求运用学过的理论,通过对历史上思想家的话语进行分析,在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选择。又如2001年的一道选择题,“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 ‘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什么”。回答这一试题,需要懂得中美 “双赢”是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的表现,并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 “双赢”中分析出它所体现的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这类选择题并不很难,只要熟悉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又知道它们同试题所提供的现象、事例和论断的联系,就能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不管解答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即要认真审查试题的要求,一定要把题意同试题所给出的备选答案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切不可离开试题的要求,离开题意,孤立地去确定哪个或哪些备选答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试题的备选答案中某一命题、某一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题意所要求的,如果选择了它,就要犯所答非所问、南其辕北其辙的错误。这是做选择题时容易犯的毛病,应加以特别注意。例如,“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是因为”的选择题,在它提供的备选答案中有:“人们总是追求新知识、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认识能力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有预见性、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体局限性”。孤立地看,试题备选答案中任何一个命题都是正确的,但不是所有的备选答案都是题意所要求的,因为题意是要求找出在认识上犯错误的原因,其中 “人们总是追求新知识”和 “人们的认识有预见性”两个命题,属于人的本性和认识的能动性,并不是犯错误的原因,只有 “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认识能力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 “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体局限性”,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揭示了人们认识上犯错误的原因。
为了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复习过程中,应多做一些考试题以模拟实战练习。可以用过去考过的试题或辅助教材的模拟题,进行自我测试,自问自答,然后再同正确答案相对照,并找出某些问题没有答对的原因。“熟能生巧”,在复习中多进行几次模拟考试的实战练习是大有益处的,是一种有效的自测方法。
(二)分析题
一般说来,分析题就是把试题所给定的命题、问题和材料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要求考生对这一系统整体进行分离、分解,剖析出各个方面,对整体所蕴含的诸方面的内容作出说明、解释和回答,揭示出诸方面内容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对诸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联系,从而对问题作出准确的阐述和整体性的分析。
分析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从题型的形式看,以往考试中的论述题、材料题以及辨析题,都属于分析题。从分析的内容对象上说,相对可分为: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综合性材料分析题。从以往的考试看,大多考查的是综合性材料分析题。
1.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
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一般说来,它要求熟练掌握和理解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例如,1999年的一道试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熟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原理,并对这一原理进行分析: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不同的方面分别作出规定、说明和回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同时,要知道,用实践标准原理指导实践也不是单一的,它对深化改革的各方面都有指导意义,这又需要对各主要方面作出分析和论述。又如2002年的试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试题也是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它不仅要求考生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而且要求考生掌握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 “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知识,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最终目标的知识,正确分析、论述 “差距有所扩大”这一社会现实。有的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往往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真假对错不易识别,需要对理论、知识有深刻准确的理解以及较强的辨别能力,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如评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说法,都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尽管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内容上看,都是考查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
这类的分析题同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有密切联系,它们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知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这类分析题往往指明或不指明运用哪方面的具体知识、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而是从试题给定的社会现象、客观实际、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中,分析、概括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有关知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知识去分析和论述试题给出的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揭示出它们同一定的原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联系,从而对既定的现象、实际和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说明和论述。在以往的试题中,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社会主义革命却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试析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等这类试题,都属于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解答这类分析题,既要看到它们与知识、原理性分析题的一致性,又要看到它们与知识、原理性分析题的不同特点,相比而言,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的难度更大一些。这类分析题,既要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深入了解和思考有关社会现象、客观实际的情况,并善于准确而灵活地用理论分析客观实际问题及其本质。
3.综合性材料分析题
综合性材料分析题是分析题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这种题型带有综合性,在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各方面的思想理论。它提供若干条现成材料,从材料中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考生按照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作出正确的理论说明。
综合性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材料,从过去的试题看,其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如史料性的材料,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材料,历史文献中带有哲理性的材料,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名言名语材料等。虽然材料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选取的,是同思想政治理论密切相关的。如:2003年有一道思想史料的分析题,要求分析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论述试题所提出的问题;2004年的一道分析题,它以闻一多的授课以及与学生们的对话为题,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思想。表面看来,材料题似乎很难,实际上,只要看懂了材料,理解它的意思,又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就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述,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
综合性材料分析题有其自身的特点,考查的侧重点同其他类型的分析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回答综合性材料分析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认真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真正弄懂和理解材料的内容,搞清楚它所要说明的问题实质,这是分析材料和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
第二,在弄懂材料内容和实质的基础上,确定回答问题的思想方向和理论范围,即用什么思想观点或哪方面理论,去分析、论述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另外,材料性分析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不是单一性的某一原理,它往往可能涉及几个原理。例如,2012年分析试题的材料中,就蕴含着几个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依次为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及其特征、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这一材料,用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原理最为准确。但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及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解说,也能揭示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从而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第三,在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必须把材料的内容同试题的提问紧紧地联系起来,紧扣题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提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泛泛地回答问题。否则,就可能犯所答非所问、含混不清的错误。
第四,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有的是正面材料,有的是反面材料,试题依据材料所提的问题有的需要从正面分析论述,有的则需要分析批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论述,通过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逐一回答试题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不要对若干问题作笼统的回答。
我们对上述四种分析题的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各种分析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要求。解答分析题的总体要求是:思想理论观点正确,分析论述符合逻辑,对知识、原理及其联系实际的分析论述必须紧扣题意。因此,无论回答哪种分析题,都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任何分析题都是对考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求必须把同试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清楚,阐述明白。
第二,任何分析题都要考查用一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揭示某一或某些原理同实际问题(历史的或现实的)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论述过程中,使理论和实际达到有机的统一,联系实际的部分不可泛泛而谈,必须 “紧扣题意”。
第三,分析题除考查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外,往往还考查运用正确理论辨别理论是非、批判有关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想的能力,因此,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熟悉同每一基本原理相对立的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并善于运用正确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有些分析题带有综合性,要求用某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多方面的原理分析和论述某一问题。例如试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析论述这个问题就涉及矛盾学说的三方面的原理:(1)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好形势下,依然会存在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关系。(2)取得巨大成就的正面效应和同时出现的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是主要的,负面效应是次要的,这就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需要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必须充分发挥正面效应,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而要尽力使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效应。(3)负面效应是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它促使我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这就涉及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并要求我们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看待负面效应,如何积极处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又如,2010年的一道分析题,介绍了梅兰芳与人合演 《断桥》即 《白蛇传》中的失误与应变过程的戏剧性变化,题目要求对这种戏剧性变化以及梅兰芳的巧妙应对从而获得意外成功,作出哲学理论的说明、分析。这道题也带有综合性,它涉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涉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能动性等认识论原理。所以,有些分析题要求综合运用某一学科不同原理。不仅如此,考生还要善于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各种知识、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去思考和分析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重要问题。善于综合运用某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考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