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
- 张建宇
- 1007字
- 2020-08-29 20:53:45
第一章 前敦煌艺术
第一节 引言:风格辨识的意义
任何语言都有其语法,搞清楚语法规律是语言学家的分内之事。视觉语言同样也有一套自己的语法,只有通晓这些规范程式,才可能正确解读出蕴涵于其中的语义,否则恐有误读图像之虞。李凇教授在一篇名为《中国图像的逻辑》(2010)的文章中指出:
随着艺术史学科中发生的“外史研究为主”的转向[2],最近若干年来学者们对风格研究不再那么重视,而偏重于建立全新视角、阐发深层意义。曹意强曾提醒过试图以“图像证史”的史学家,图像与文字一样“有其特殊的语言与形式密码”,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目了然,如果忽视艺术史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者必然成为‘视觉盲’”[3]。
以汉画中的建筑图像为例,黄厚明曾注意到,学术界对所谓的“楼阁图像”产生了普遍的“误读”现象:
总之,熟悉图像的“视觉语法”是艺术史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忽视图像的内在形式逻辑,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读。之于中国艺术风格史,战国至汉代至关重要,可谓再现性意识之初现阶段。本章旨在立足于空间表现问题,考察中国早期艺术的“视觉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重点讨论汉代艺术在表现空间场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注释
[1]李凇.中国图像的逻辑//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学,2010:122.
[2]所谓“内部艺术史”,一般指鉴定、形式与风格分析和材料研究;与此相对的“外部艺术史”则是指社会学和相关的政治、文化史研究,诸如社会艺术史、图像学研究、心理分析等。详阅:曹意强.新视野中的欧美艺术史学(导论).新美术,2005(1):13。
[3]曹意强.可见之不可见性: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新美术,2004(2):12-13.
[4]黄厚明.艺术史与图像:《图像的意义》读后.美术研究,2010(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