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出版业的应对

·李国庆·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思考如何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使社会经济获得良性发展的结果。“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包袱;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并且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均有或轻或重的表现。图书出版业也不例外。

一、图书供给的过剩与不足

1.同质化图书供给过剩

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总印数为79.25亿册,超出美国当年出书数量的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现在我们每年出书47万种,约83亿册。按照这些数据,中国已然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图书库存量也冠绝全球。以定价计算,目前有超过880亿码洋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每年各个出版社陆续报废的图书数量也非常大。好多书到书店根本没有上架,就“见光死”,原样退回;还有的包都没拆开,就原包退回了。如果按照我国人口总数计算,近14亿人口,80亿册图书,平均每人每年不到6本书。按理说,人均可买图书也不是很多,一点也不过剩。但是,14亿人口中,经常读书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却未必大。

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分钟以及在网上的45分钟相比,我们只分配15分钟给阅读。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18~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四成多的人很少阅读。而据权威调研数据,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这样算来,经常阅读的人,每年阅读图书的数量应为10册以上,才能消化掉80亿册图书。

我们每年出版47万种图书,总计约83亿册,简略计算一下,平均每种图书印量为1700多册。假设这1700多册全部售尽,这种单品种平均销量也是比较低的。很显然,这47万种图书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也就是说,内容雷同的图书品种很多。

2.精品图书供给不足

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的读物,装帧、设计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多,但贴近生活,能使人产生共鸣的作品实在太少。畅销书的流行也是一阵风,一旦有超级畅销书出现,跟风者络绎不绝,连书名都雷同,内容上则更谈不上有多大的新意。2000年以来,中国的畅销书在我的印象中曾经历过几个热潮,大约有:经管类;食谱、养生类;育儿类;惊悚及言情小说类。《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只有1.3%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多,53.1%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并存。很多人认为,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这种读书的功利化,虽然不能提倡,但是也表明,可供读者阅读的书并不充足。

这两年我们出了《抗日战争》《火印》《草木缘情》《抗战家书》等一系列好书,但是精品还不够多。长篇小说我们一年出版5000多部,但是只有《群山之巅》《篡改的命》《一座营盘》《桃夭》等少数作品被人称道。少儿图书、超级畅销书基本都是引进版,原创的非常少,即使是畅销书,同样的书名,也有好多个版本,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教辅类图书更是鱼目混珠,让家长和学生选择困难,无所适从。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出版业的应对

1.淘汰劣品,保护经典,加速老旧图书的更新换代

对于编写质量不高、没有多大社会效益、销售平平的同质化图书,应该划定年均销量下限,达不到标准的,坚决淘汰。对于一些经典图书,以及在科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上有较大价值,但是受众面较小,没有多大销售量,不能实现较大经济效益的图书,要加以保护。对于以前有一定的销量,实现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近年来销量逐渐走低的图书,要根据情况,加速修订,使之重新焕发生机。

2.加强策划能力,避免同质化选题,鼓励原创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在博客上说,“中国有几百家出版社血拼四大名著、几百家出版社血拼少儿出版、几百家出版社血拼教材教辅”,“以至于一些图书甚至论捆卖、论斤卖,真正斯文扫地,让读书人痛心疾首,惨不忍睹”。虽然他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是的确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一些出版社策划能力下降,过分依赖民营图书公司或者工作室,已经丧失了策划能力。同质化选题的增加,对图书品种贡献较大。从整个图书市场来说,同质化选题过多肯定是有害的。同质化图书多,对读者来说,会造成选择困难,甚至引起读者对同类图书的厌倦;对出版者来说,是浪费机会成本。2016年,出版单位已经充分意识到这点。依据CIP数据统计,2016年1月1日至12月27日,全国出版单位共申报出版319147种图书,较2015年同期增加7928种,同比增长2.5%,相比往年增长态势明显放缓。按中图法分类(五级)划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类图书565种,哲学类图书8106种,社会科学类图书248355种,自然科学类图书58802种,综合性图书3319种。按中图法分类(一级)统计,9个大类同比增长,13个大类同比下降,与2015年相比,增长大类有所减少。变动幅度上,受生态环境选题图书拉动,X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异军突起,增幅居首,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和I类(文学)增幅分列第二、第三位,因抗战军事类选题锐减,E类(军事)降幅最大,H类(语言、文字)和T类(工业技术)位列其后。变动值位列前三的细分门类依次为:G类(+8448种)、I类(+3738种)、T类(-2123种)。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按中图法分类(一级)统计,增长大类比下降大类少了4个。避免同质化选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是鼓励原创。原创性选题,代表的是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深度。原创性选题的增加,必然会对同质化选题形成挤出效应。

3.做好出版战略规划,保持出版特色,打造图书品牌

出版规划决定了出版社图书出版的方向和定位。根据自身的出版规划,坚持不懈的努力、保持自己的出版特色、打造出自己独有的图书品牌,是保证多出精品的有效手段。

对于社会科学类出版社来说,跟紧时代变化,把握政治和经济社会动态,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主题出版首次成为独立的图书类规划,并被纳入“十三五”出版规划的11个子规划,且位居各子规划之首。弘扬主题出版,顺应大势,需要敏锐的眼光。跟紧时事变化,不是跟跑别人,而是要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胆识,独具眼光,做主题出版的领跑人。CIP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15日,全国出版单位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5个方面,共计申报出版2297种主题出版物,较2015年同期减少2300余种。主题出版物数量同比下降乃近年来首次出现,但是并不代表主题出版已经过时,它仍将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社科文献出版社近年来一直坚持学术著作的出版,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基本树立了学术图书的品牌,不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直坚持以高等教育教材出版为核心的出版战略,经过多年的耕耘,已然成为大学教材出版的龙头出版社。

4.建设好高效、快捷的图书发行渠道,提升阅读需求

图书和其他产品一样,需要有较好的消费环境。如何更方便地了解图书内容,如何更快捷地购买到图书,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实体店购买书籍,而是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图书的销售比以前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发展也带来很多棘手的难题。比如,网售平台在图书的阅读体验上,不如实体店面来得直接。又比如,盗版图书比以前在实体店面销售更加方便和肆无忌惮。好书也怕盗版,精品更怕假冒。建设好快捷有效的发行渠道,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融合发展,线上线下一体互动,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开放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拥有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购买需求。

图书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以上所说,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某些方法,更多行之有效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