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一)·闽西客家社会:长汀(“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 (法)劳格文 谭伟伦主编
- 754字
- 2020-08-29 21:15:51
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
劳格文
出版本书的目标,是把1949年以前长汀的民众生活尽可能给一个完整的交代,特别突出了以前较少关注的客家地方社会的宗族、经济与民俗问题。开头的两篇文章《长汀概述》《汀江商业航运的调查》已经有了这个基调,这两篇都是我们在当地最主要的合作者张鸿祥写的:第一篇先介绍长汀县自736年建县至1958年最后一次行政区划范围缩小的历史沿革[1],再从地理的角度把整个县分成五个经济单元;第二篇描述了作为全县中枢神经系统的汀江。五个经济单元即西、北、中、东、南,本书第二部分“宗族、经济与民俗”的文章也是按照这个顺序编排的。汀江主干及其东、南两条支流所流经的平原、山谷,其人口占全县的80%,而西部和北部全是森林覆盖的内陆山区,所以别的地方是用船运货,而这里却依靠挑夫。运往南方的货物最主要有米、纸和木材,往北的有盐、布和百货。
挑夫挑担子是利用村道和有驿站的官道,所以下面每一篇文章都非常注意挑夫行走路线的逻辑。说到底,这些挑夫所走的路线最后都归结到张鸿祥的文章所讲的汀江码头和船运的系统。这个逐渐形成的系统于1232年被一个根本性的事件确定了方向。在此之前的好几百年间,官府不断与“盐匪”做斗争。这些“盐匪”把潮州盐走私到长汀和赣南,因为它比官方指定的福州盐便宜,也比虔州盐好吃得多,所以中央政府屡禁不止,后来决定从那年开始允许潮州盐运销汀江流域。另一个转折点是1517年王阳明带病进入江西以后在靠近瑞金的古城驿设立了盐关,为了管理从潮州靠船运到汀州[2]、再通过挑夫转运到赣南的盐的流通。若要纵览这个经济系统,只需参考张鸿祥第一篇文章所附的古道地图和墟市分布表即可清楚。他的第二篇文章,有1938—1943年水路运输的经费、村庄、船主和船只之历史记录,并且还有1815年立于汀江沿岸十个主要码头的碑刻文字,说明如何处理汀江船所运苎、棉被偷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