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变动的结构分析

根据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计算方法,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国际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变化均会对RII指标产生影响。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呈现诸多新变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进入调整期。2016年,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但在对外直接投资、熊猫债、离岸贷款等方面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进一步提升。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开始迈向国际货币行列,储备职能显著增强。

1.2.1 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放缓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起点与基础。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累计突破29万亿元。然而,受国际环境、外贸萎缩、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2016年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略有减弱,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下降,收付比反转。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同比下降18.6%。其中,实收3.79万亿元,实付6.06万亿元,收付比从上年末的1∶0.96转为1∶1.60。二是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萎缩,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量增加。2016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5.23万亿元,同比下降27.66%。其中,货物贸易结算规模4.12万亿元,同比下降35.52%;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结算规模1.11万亿元,同比增加31.64%。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中占比从2010年的8.66%上升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18.61%。三是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全球占比显著回落。2016年第四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由4.07%的历史高点跌至2.11%(见图1-3),降幅达48.27%。

picture

图1-3  国际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功能

综合看来,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萎缩,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全球贸易形势复杂严峻,中国进出口出现下滑。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不到2%,增速创2010年以来最低,并持续低于GDP增速。保护主义势头空前高涨,反全球化情绪上升,相关摩擦增多。特朗普当选,全球政局动荡,进一步加大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贸易增长的黄金期暂告终结。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69万亿美元,同比收窄6.77%;贸易顺差为0.5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进出口拐点到来,对外贸易低迷形势短期内难以大幅改善,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的贡献空间有限。

二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与波动性增大,中资企业议价能力较低。2016年,美国经济持续回暖,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全球政治和经济意外事件加剧市场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风险。在此宏观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严重承压,全年贬值超过6%,即期汇率平均波幅较上一年上升40%。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方面挤出原有贸易部门套利交易成分,另一方面致使中国贸易对手方接纳人民币意愿下降。同时,中资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位置,相对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效应,产品差异性较低,议价能力有限,不利于人民币突破固有贸易计价货币惯性。

1.2.2 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国际使用频现亮点

2016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熊猫债、海外信贷领域人民币使用规模显著增长,成为弥补贸易项下萎缩、支撑RII总体稳定的重要支柱。人民币国际化已由贸易支撑迈进贸易、金融双轮驱动新阶段。2016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指标为3.59%,总体趋势向好(见图1-4)。

picture

图1-4  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指标

picture

图1-5  人民币直接投资全球占比

1.人民币直接投资快步跃进

人民币直接投资由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ODI)和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FDI)两部分构成。在全球投资疲软的背景下,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的推进,人民币直接投资逆势上升。2016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累计达2.46万亿元,同比增长5.91%,第四季度人民币直接投资全球占比为9.66%(见图1-5)。

2016年,中国直接投资项下差额为-3806.60亿元,历年来首次“由正转负”,人民币直接投资同样表现为ODI大幅攀升、FDI小幅下降。一方面,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萎缩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放缓,不利于人民币FDI增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因素增多,外商直接投资降至1.52万亿美元,较上一年减少13%。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直接投资表现更为糟糕,流入量总体下降20%。在全球直接投资低迷、资本流向逆转、国内下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加强政策支持,实施便利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出现0.21%的微小降幅,与上一年基本持平。然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币FDI增长产生抑制作用。2016年,人民币FDI金额为1.40万亿元,同比下降11.86%。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推进人民币ODI快速攀升。2016年,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政府引导”的原则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4.10%。“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部署实施,在基础设施、境外经贸产业园区、境外产能合作区等重点领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金额达145.3亿美元,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中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2016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增长了1.02倍。此外,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人民币ODI大幅增长中也存在一定成分源自中国企业借助人民币渠道出海、押注贬值转移资产。总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6年人民币ODI金额达1.06万亿元,同比增加44.24%。

2.人民币国际信贷“有进有退”

2016年,人民币国际存贷款规模约为1.52万亿元,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萎缩。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为0.59%,同比下降了20.78%(见图1-6)。总体来看,在国际信贷领域人民币份额下降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非居民减持人民币资产,致使离岸资金池显著缩水;二是国内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影响海外主体人民币使用信心;三是离岸人民币利率走高,金融产品体系尚不成熟完善,缺乏充足的保值增值与流通渠道,降低人民币持有意愿。

从结构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存贷款表现出“有进有退”的基本特征。在业务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萎缩,离岸人民币贷款规模则呈上升态势。2016年年末,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同比下降35.77%,人民币贷款总值同比增长1.85%;中国台湾人民币存款规模同比下降2.20%,人民币贷款总值同比增长12.18%。在区域方面,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西涨东跌”。2016年年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离岸中心人民币存款合计规模同比萎缩了29.45%,而英国人民币资金池则显著扩容。2016年第三季度末,英国人民币存款规模为85.57亿英镑,同比增长了45.50%,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新亮点。

picture

图1-6  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

3.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外冷内热”

债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债券市场的比重份额是衡量一国货币国际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16年年末,人民币国际债券与票据余额预计为1187.8亿美元,同比减少4.81%;人民币国际债券与票据余额全球占比由2015年年末的0.59%降至0.52%左右(见图1-7)。尽管人民币在全球债券市场中份额仍然较低,影响力有限,但2016年在熊猫债、绿色债券、SDR债券、人民币国债等领域则取得了重大进展。

picture

图1-7  人民币国际债券与票据余额全球占比

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呈现“外冷内热”态势,发展中频现亮点。受离岸人民币利率走高、汇率波动增大影响,2016年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为1002.1亿元,同比萎缩33.9%;而在岸熊猫债发行量则大幅增加近9倍至1290.4亿元,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占国内债券市场的比例达到1.34%,中国债券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上升。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主体与品种日趋多元化:熊猫债主体涵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中外企业,品种囊括金融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主权债、交易所公募与私募债券;世界银行和渣打银行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6亿SDR债券,对于扩大SDR使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财政部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并在伦敦上市交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多边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发行绿色熊猫债,在美中资机构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绿色理念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价值与实践能量。同时,境内债市开放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6年,中国将境外投资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境外依法注册成立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投资产品,以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目前,已有407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较上年末增加105家。积极支持市场基础设施开展跨境合作,丰富外汇风险对冲工具,提高发行与投资便利性,完善中国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环境。

1.2.3 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显著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市场开放度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职能显著增强。特别是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不仅开启了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新征程,也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稳定性和吸引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摩洛哥、塞尔维亚、埃及三国货币当局首次签订本币互换协议,与新加坡、匈牙利、欧盟、冰岛续签货币互换协议,并将与欧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展期至2019年。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3.05万亿元,新加坡、菲律宾等央行也宣布在其官方国际储备篮子中加入人民币。IMF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在各国持有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储备规模为845亿美元,在可识别币种储备中占比达1.1%。尽管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实现阶段性跨越,但距离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专栏1-1 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国际金融架构变革取得重要进展

2016年,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低利率、大分化”特征,金融市场高频波动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架构有待完善。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中国不断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在扩大SDR使用等方面努力探索,主动作为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入新常态,国际金融框架有待重构。2016年,全球频繁、短促、传播极快的大幅金融市场波动令人印象深刻,预计这一趋势还会持续,高频波动或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新常态。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疲弱,经济增长水平跟不上利率上升步伐,贸易、债务、大宗商品价格等均进入周期调整阶段,致使估值修正,引发金融市场震荡。同时,全球高联结性增强溢出效应与溢回效应、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资本短期异动、地缘政治因素、英国公投脱欧等意外事件进一步加剧市场脆弱性。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架构亟待完善,以应对全球经济新挑战。

2016年10月1日,IMF宣布纳入人民币的特别提款权(SDR)新货币篮子正式生效。IMF总裁拉加德发表声明称,这反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断上升的地位,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强劲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的SDR货币篮子包含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人民币权重为10.92%,对应的货币数量为1.0174。IMF每周计算SDR利率,并于10月7日公布首次使用人民币代表性利率,即3个月国债收益率计算的新SDR利率。

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有利于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国际金融架构的首要缺陷是主要储备货币的供需不平衡。美元是第一大储备货币,美国经济仅占全球GDP 的24%,但42%的主权债务、52%的银行贷款和64%的国际储备以美元计价结算。2008年金融危机及当前的经济金融动荡就源于过度依赖美元的货币格局,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性与不确定性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扰动因素。人民币加入SDR为国际金融架构调整与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方面有助于增强SDR代表性和吸引力,提升新兴市场话语权,扩大SDR使用以缓解依赖单一主权货币的内在风险。2016年8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首期SDR计价债券木兰债,就是推动SDR金融工具市场化、扩大SDR使用的一次有益尝试。另一方面,人民币入篮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夯实人民币金融交易与国际储备职能,鼓励中国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为全球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在G20框架下,中国积极推动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随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进程,中国与主要大国、IMF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对国际金融体系架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涉及全球资本流动管理、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建设等,极为符合当前全球宏观金融波动加大的现实,获得G20多数国家的支持。由此,中国主动作为,在G20框架下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参与相关规则的讨论与制定,这是第二大经济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为捍卫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中国还将在扩大SDR使用、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IMF份额改革、主权债重组机制、资本流动监测等方面与各方携手,开展务实合作,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架构的韧性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