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社论

社论是报纸上就当前社会上的某一重大问题或事件而发表的权威性评论,被喻为一份报纸的灵魂和旗帜,鲜明地代表着整个报纸编辑部的观点和意见,反映着报纸的政治立场和办报思想。社论一般针对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进行评论,并进行全面、深入和彻底的剖析和论证,言辞明快犀利,说理深入透彻,起着引导和影响舆论的号召性作用。在德语国家的历史上,国家领袖和政治家常常试图通过报纸的社论来引导公众的舆论,或是和政敌的观点相抗衡和斗争,社论也因而成为政治宣传的利器。

“社论”的德语表述“Leitartikel”原本是一个派生词,由前缀“leit-”和“Artikel”组成,其中“Artikel”一词来源于行政和法律语言。欧洲的报刊在产生之初只发表报道和启事,后来也刊发一些文章,这些文章被称为“Contributio”“Dissertatio”“Tractatio”“Inseratum”(都为拉丁语单词)或是“Beytrag”(德语词)。“Artikel”一词最先于18世纪初出现在杂志上,后于1973年出现在《马格德堡报纸》(Magdeburgische Zeitung),1974年出现在汉堡和柏林的报纸上,渐渐演变为一个单独的栏目名称。随着时间的流逝,“Artikel”这个概念慢慢丧失了它最初的纯粹报道性的、客观反映现实的特征,而有了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观点、引导舆论的功能。法国大革命期间,社论变得愈发重要,主题为人权、自由言论和进步思想的社论成为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战斗武器,迎来了它产生之后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多位著名的社论撰写人。[1]

19世纪初,德国最为重要的社论撰写人是Joseph von Görres(1776—1848),他撰写的社论除了报道现实问题之外,还将更多的篇幅用于阐发观点和意见。此外,他还创办了多份报纸,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莱茵报》(Rheinische Merkur),该报从1814年1月23日到1816年1月18日期间共刊印了357期。1848年之后的20年间,德国最为著名的社论撰写人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他在海德堡发行的《德意志报》(Deutsche Zeitung)发表社论,标志着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即媒体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也侧重发表观点和意见,社论撰写人的个性更为凸显。这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国家领袖,如德国的铁血宰相Otto von Bismark(奥托·冯·俾斯麦)和法国总理Georges Clemenceau(乔治·克列孟梭)都热衷撰写社论,他们试图通过匿名的社论将公众的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引导;又或是他们的政治对手已经影响了公众的舆论,那么他们则要通过社论和对方的观点相抗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论撰写人有Emile Zolas(1840-1902)、Theodor Wolff(1868-1943)和Maximilian Harden(1861-1927)。在他们的努力下,社论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报刊篇章类别,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Theodor Wolff每个星期一在《柏林日报》上发表的社论,令他的政治对手,即保守派们感到惧怕和仇恨。在当时的报纸上,社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一家报纸的名片,不仅刊登在报纸头版上的重要位置,还会通过特殊的字体形式或是分栏的线条来与报道性篇章区分开来。[2]

今天,社论在报刊上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份报纸上最为重要的评论性篇章,占据着报纸上的显要位置,通常刊登在报纸头版上的显要位置(如《法兰克福汇报》)或是专门刊登评论性篇章的“观点”和“论坛”版。社论的作者一般是报纸的主编或资深的编辑、记者,如《时代周报》的社论作者之一就是该报的总编Josef Joffe。从主题上来说,社论的政论性质更为突出,立意深刻、严肃,探讨的常常是民主、平等、人权、意见自由、信仰自由、战争、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国家政治的重大问题。虽然它针对的不是特别有实效性的新闻事件,但却是能反映近期社会发展趋势的事件和现象。从功能上说,社论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充当政治性的宣传工具,而是起着帮助读者阐释、解读和总结报道性篇章的作用,具备警示、劝导和呼吁的功能。这一篇章功能从狭义上来说,是“引导舆论的”,[3]而从广义上来说,可称之为“政治的启蒙作用”。[4]与之相对应,社论的语言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有政党倾向的,同时又是庄重、严肃和深刻的。[5]从结构上看,社论讲究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力求最大限度地对读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施加影响。

和评论相比,社论关注的主题更为广泛,篇幅更长,表述观点时更为清晰和坚定,论证也更为深入彻底,注重更为全面地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6]比如社论不仅要描述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而且要列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不仅要阐明某一政治举措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且要从本国的历史说起,或是谈到相邻国家的政治体制,并旁征博引地进行对比;不仅要表述评价并进行论证,而且还要揭示这一评价后面的价值准则,以及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些价值准则的适用性。总而言之,社论是将一个小的、具体的事件置入一个大的社会框架之下,并以此为切入口,展开全面的观察、分析和反思,以尽更大可能地去阐释现实生活。[7]另外,社论和评论还有一点区别是:社论所代表的一般是报纸编辑部的观点和立场,是从报纸的立场出发对重大政治事件进行评论,而评论不一定代表报纸编辑部的观点,作者个人的主观性较强一些。因此,社论也是一份报纸上最为重要的文章,对读者和社会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它针对的读者通常分为三类,即第一类是普通读者,第二类是政治家、经济界领袖、有决策权的精英人士,第三类是报纸本身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社论本身是报纸编辑部或是管理高层的一个武器,同时也影响着报纸编辑部的观点和立场。一言以蔽之,与评论相比较,社论针对的是更为广泛的读者,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更为重大的作用和影响。[8]


注释

[1]Koszyk/Pruys1973,218-220。

[2]同上。

[3]Good1989,112。

[4]Koszyk/Pruys1973,218。

[5]Skog-Södersved1993,22。

[6]Mast(Hrsg.)2008,309。

[7]Nowag/Schalkowski1998,179-180。

[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