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
- 姜洪
- 2527字
- 2020-08-29 23:30:21
2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
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开始呈现出一种空前活跃的局面,并且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19世纪期间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产业革命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产业革命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奠定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后来的科学家们也正是根据他的发现,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首次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了。也是在这个时期,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了,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从而成为一种补充并且最终取代了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形形色色的其他电气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首次发现了远距离输送电力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座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则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同样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建设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得极快,但钢的产量却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但英国1850年的钢产量不过6万吨,同一年,英国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当时的钢产量不高,而且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和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因此逐渐地代替熟铁,成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钢铁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开始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同样由轻纺工业转变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领域的最大创新成就之一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得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问题得以彻底改观。内燃机的出现及其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工业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首次提出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发动机的设计。19世纪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首次设计出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为这种发动机可以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因而又被人称为柴油机。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首次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使用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地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出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示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人类的足迹遍布全世界,而且使各地区文化与贸易的往来更便利。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也因此像电力一样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的石油开采量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则猛增至2 000万吨。
化学工业同样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至70年代,当时已经有人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这项发明使得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方面,当时最突出的成就是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能够从煤炭中提炼出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出来并且被广泛投入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例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等行业)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也在加速进行。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深远影响。详见表4—1。
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使重工业和化工业开始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支配力的部门,并且在国家的工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由于重工业和化工业的生产社会化水平非常高,必须具备相对而言比较大的经济规模,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这些部门的生产往往都需要巨额资本,但单个的私人资本对此是根本无能为力的。鉴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出现的这种新情况,在竞争和信用杠杆的作用下,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通过股份公司制度及兼并行为推动重工业和化工业领域中的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对此,马克思曾经非常精彩地评论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从而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严格地说,马克思提出的这种评价不仅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颇有预见性地指出了未来国家主导性工业部门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当时就已经非常地明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种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趋势更是发展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剧,许多原先并没有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行业同样也开始采取与此相类似的方式,而且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这一点也正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对当今世界产生的最重大和最深远的影响之一。
表4—1第二次产业革命大事表
资料来源:姜洪等:《从曼彻斯特到硅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