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在我邦的民间历中,六月朔日是相当重要的节日。九州南部有“万石朔日”,中国地区有“烧饼节供”,日本东部有“muke日”或“脱衣朔日”,名称虽然因地不同,但可以想见都与农业劳动有着较深的渊源。此时正是插秧的农忙期告一段落,开始考虑除草、灌溉的时节,节日有着在长期连续的疲劳之中注入新的活力的效果。现在一般被视为水神祭日,在日本西部被称为“川祭”,日本东部则称为“天王oroshi”,但其目的却并不仅仅是保障灌溉用水,也带有努力防止灾厄借着有病在身或是体弱之际乘虚而入的意味。这样看来,仅仅作为休养无法处理这些与食物相关的仪式活动,这些仪式在祗园信仰之外流传至今,如今已经难以解释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齿固”的“饼”,当年朝廷是在正月之初,民间的一些村落将之作为新春食物,但也有地方放在六月朔日。从奥羽[19]到越后的佐渡地区,都是在元旦的清晨,去迎接“若水”[20]时先将“饼”敬献给水神,之后带回一半,留到六月朔日。也有被称作“水饼”的,但徒有其名,其实就是将“寒饼”[21]掰碎做成“kaki饼”或“arare”[22],在这一天食用而已。在日本东北地区实际上则是“冰饼”,色白易碎,吃着也无益于健齿。用草绳系起来垂挂保存,完全谈不上美味,只是作为一种仪式在这一天食用。有些地方在仲春开始翻田的日子有同样的做法,但却不称为“齿固”。一般等到六月一日将之分给家中的劳动力,除了食用一部分,还要嚼碎涂抹在手、足、脖颈之处,据说能够防止蚊虫叮咬。认为“饼”中存有这样的力量,便是“力饼”的思想。需要正月的“饼”,而且要在六月奉最为敬畏的水神之前,这可以认为是其功能的源头。“齿固”是朝廷自古的称呼,但人们在其中追求的却不仅仅是牙齿的坚固。所以最初应该是另有名称,之后开始嚼着冻不住的硬“饼”后,才新出现了这样颇有趣味的名称,而朝廷与民间的这两种“齿固”,也未必是各自兴起并有所混同的。在南会津[23]的山间村庄,六月朔日的“饼”原本被称为“力饼”,浸泡于正月的“若水”后晾干存放到这一天食用(《旅行与传说》11卷11号)。如果调查一下,一定还有同样的例子。这些与“饼”相关的活动都是正月仪式的延长,只是具体的使用移到了特别需要力气的时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