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脚狐的故事

尽管可能不够妥帖,但我还是决定使用“狐与人的关系”这个词。在漫长的时间里,狐与人的关系发生过几次变迁。我觉得首先得搞清楚这几次变迁的历史。大体说来,在二者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人对狐狸认识的变化、对狐狸态度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而狐狸对人,看起来似乎一切照旧。其实在人的影响下,狐狸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甚至可以说也在与时俱进。虽然这里无暇多方举证,但仅从狐狸的食性,即吃什么方面入手,就可寻出变化的轨迹。吃对于野兽来说,是维持生存的头等大事,而它们的食性,则随着人的供给而发生变化。昔时人们是不会把红豆饭、油豆腐果这类食物摆在狐狸洞口的,因为它们可能并不爱吃。现在的狐狸又如何呢?虽然我还未曾确认,但穴守稻荷等处都在这样做,想来应该是爱吃的。传说山里人去慰问产崽狼时,或去答谢送行狼时,往往会送上煮好的红豆饭。原始时代的狐狸和狼会爱吃这些食物吗?站在动物学的角度考虑,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家畜在食性方面的变化,比野兽更加明显。比如,现在有很多狗,是喝酱汤长大的。我所知道的某只老猫,连奈良渍的瓜也常吃。兽类祖先遗传的食性,就这样被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油豆腐果就不用说了,连红豆饭也在很早以前,就列入狐与狼的食品清单了。随着食物的不断变化,狐与狼不得不不断地调整食性,否则就难以维持生存。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在自然观察方面,国人倾向于借用外国人的记述,而不愿意通过独自的调查来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味照搬外国人的观察记录,来说明仅仅发生在一个海岛、一个民族的具有个别性的动物变化过程,显然很不靠谱。同样,仅仅看到现在的特征,就认为往昔大抵如此,认为它一成不变,也完全是无根之论,可以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仅分析狐狸的特性时,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调查,而且这个原则,还广泛适用于比狐狸更重要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我选择狐狸作为对象来开展这项研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热身。下面回到正题,说说有关飞毛腿狐狸的故事。此事涉及面很广,头绪纷繁,按照顺序,先从往昔狐狸与人的关系说起。那时狐狸对人抱有好感,与人有不少友好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