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因缘际会,众志成城——甲胄研究与系列制作

手艺传承人的培育和擢升,须有充实的内容和多种途径。在举办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时,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仍缺少支撑条件。然天道酬勤,因缘际会。正好2018年《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修订、续编项目得以立项和实施预研究,这给了我们一个支撑点。《全集》修订、续编是中国科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的国家级重大项目。2018年起,做为时一年半的预研究,须续编2卷、修订1卷并起草整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预算。《甲胄复原》由于已获学界高度评价,修订内容丰富、重要,团队素质较高,获选为修订之卷,并改名为“甲胄制作”。

2018年7月,《甲胄复原》卷修订编撰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人员有白荣金、钟少异、白云燕、刘彦琪、梁启靖、琥璟明和笔者。会议就此书的修订宗旨、内容、编撰大纲、编撰要求、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做了详细的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甲胄复原》已列入的各历史时期甲胄代表作的清整、复原应全部保留,但须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原书的主要篇章是讨论商周至秦汉的甲胄及其清整、复原制作,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须予补入,主要由白荣金、白云燕两位承担。

——南北朝至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和当代的甲胄制作技艺空缺甚多,亟待补上。这后半部甲胄史,须在白荣金先生指导下,由琥璟明、梁启靖承担其研究与编撰。

——钟少异先生撰就的《甲胄复原》导论,对中国古甲胄历史已做了相当齐全的论述,但仍须做必要的补充。特别是后半部的中国甲胄史、古甲胄两大体系的比较、国外的甲胄研究、陈列等。这一部分因钟先生正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故在他的指导下由刘彦琪主要负责,其他人协助提供资料。

——为完整、系统地展现中国古代丰富、辉煌的甲胄文化,有必要进行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甲胄及与之配套的服装、饰物、武器、车马的系列复原制作,包括商代铜胄,西周铜甲,春秋战国的皮甲,秦代将军甲、士兵甲,两汉铁甲,南北朝、唐代、宋、元铁甲,明、清的锁子甲、纸甲、绵甲以及少数民族的古格王朝藏甲、滇族铜臂甲、彝族皮甲、布依族藤甲等约25种。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争取在四年或更长时间内完成,团队所有成员都将参与这项工作。

目前,以白荣金为首的甲胄研究制作团队正就以上各项展开工作。令人欣慰的是,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传统工艺振兴研究中心吴致远教授等,以及西昌市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邓海春馆长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将复原制作红、黑两种彝甲,系统撰述彝族皮甲的历史,以及布依族藤甲和用于祭祀、节日活动的藤甲舞。需要指出:藤甲有可能是最早的甲类护具,存在于国内外多个地区,在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上有很重要的价值,有待更仔细的研究予以论证。

在上述工作就绪后,我们将择时择地举办系列甲胄的国内外巡展;将锐意创新,开发适合当代人们需要与审美取向的甲胄和小型甲胄;将通过经营与经略寻找商机、拓展市场,逐步使甲胄制作技艺及其团队能达成自主传承进而发展与振兴。

与此相应,要重视甲胄制作技艺的学科建设和建构。3月11日继研习班结业仪式,召开了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甲胄研究会的新一届理事会,与会者有白荣金、白云燕、方国荣、梁启靖、琥璟明、李林晟、常诚和笔者。会议讨论了发展会员、扩充理事人选、不定期编发通讯、举办学术会议等事项。白云燕被增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将担负起研究会建构和开展活动的重任。

通过以上学术研究和复原制作等途径,新晋的传承人将在老一辈传人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待符合条件时将获评相应职称,并通过市场拓展得到经济效益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语云:“因缘际会”“众志成城”。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团队文化的第一、二要素是全身心投入和精诚团结。真正做到这两点,没有不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