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陈抟的师友都是隐士异人。孙君仿、鹿皮处士、李琪、吕洞宾、毛女、麻衣道者、李八百、钟离子、白鹿先生、谭峭等,这些人或是真实历史人物,或是传说中的虚实难辨的世外高人,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隐逸,有高深的丹道功夫,世人很少知道他们。他们的丹道修为很深,密相往来,相互交流丹道理论和实践方法。徐兆仁《道教与超越》首次将他们称为以陈抟为中心的“华山修道圈”,“这些人构成道教华山学术圈的松散成员,陈抟与他们来往,多有吸收,最后成为这一学术圈中的集大成者”[107]。李显光《混元仙派研究》描绘了两宋时期近百名高道彼此互动的关系,也将活动于华山的陈抟师友和陈抟的11位后学称为“华山学术圈”[108]

被称为陈抟之师的多为隐逸之人,因而关于他们的资料十分有限。从这些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仅能粗略地了解陈抟从老师那里得到哪些道术上的传承。陈抟最初的老师是隐士孙君仿和鹿皮处士,他们传授陈抟易学、庄学,传授陈抟服气辟谷之术,可能还有长啸术。陈抟在他们的指引下,由儒入道,到武当山修炼。而吕洞宾、钟离权同样是当时的著名隐逸高道,吕洞宾或传授陈抟易学、丹道,陈抟显然与吕洞宾的交往更为频繁。麻衣道者是一位亦僧亦道的隐士,尤其以相术闻名,对陈抟的易学和相术当有所传授。在陈抟的老师之中,何昌一是一位少见的隶属于正规宫观的道士,而非山林隐士,他曾传授陈抟锁鼻术和睡功。

由于陈抟修行丹道,而丹道早期传统重实证、轻理论,因而陈抟所学往往只有道术的名称,而鲜有详尽的丹道理论。道教与许多其他宗教相比,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术显道”[109]。陈撄宁认为丹道四大原则:“第一务实不务虚,第二论事不论理,第三贵逆不贵顺,第四重诀不重文。”[110]陈抟与其师交往的资料极其有限,有限的文字记载仅能显示陈抟传承了部分具体的丹道功法。丹道“重诀不重文”,道教对功法丹诀的传承极为慎重,往往师徒口传心授,不允许形于文字,“使研精覃思,勿轻易论之,缄藏于心,若妄以书传,必遭天谴”[111]。因而,我们仅能得到陈抟所学得的道术名称。而陈抟与老师们谈论的“玄论冥冥理”属于丹道理论,因为早期丹道传统不允许重要的丹道理论形于文字广泛传播,陈抟与老师们的丹道理论交流往往被忽略。对于丹道实践而言,道术合一,陈抟与老师的交流应该有道亦有术,为什么陈抟被称为“集大成者”呢?可能与老师们相比,陈抟隐的程度更浅一点,社会名气更大一点,关于丹道的文字阐述比老师更多一些。从师友交往和历史影响来看,陈抟称得上华山丹道学术圈的集大成者。

陈抟亦师亦友的道友中,谭峭的资料大多可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且与陈抟有密切的交往。白鹿先生可能是唐后期陆希声的易学弟子李阮,晚年隐居修道。李琪、李八百可能是当时著名的修道隐士,关于他们的资料较少,而历史上有很多李八百,难以查证其生平事迹,暂存不论。还有一些据传与陈抟交游的古修道者,如毛女、壶公、赤松子等,难以采信。

宋初之时著名的道士与陈抟多有来往,他们有可能是陈抟的道友或弟子,多以“善服气”而闻名。其中著名的有苏澄隐、丁少微和刘若拙等人。苏澄隐、丁少微均被宋太祖召见过,陈抟与他们共同云游访道。刘若拙也是宋初高道,宋太祖重用其整饬道教,刘若拙最终坚持辞官归隐,作为道官他理应见过陈抟,并受其影响。《道海玄微》尚记载张虚白、混沌道士都曾学道于陈抟,张虚白为宋徽宗时之人,混沌道士资料还不足以证明与陈抟有交往,故难采信。史籍中记载与陈抟交往的道友还有梁筌,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道士张守真与宋太宗编造的故事,目的是粉饰、提高作为张守真师父梁筌的道行,为他们的降神活动增加神圣性。

由上可知,陈抟最初和受影响最大的老师多为隐逸之士和修炼丹道之士,这就决定了陈抟的隐逸作风和丹道修行的特征。陈抟与其师友的交流仅限于丹道修行,不涉及当时符箓派的斋醮符箓科仪等道术,而易学、庄学、服气、辟谷、长啸、锁鼻术、睡功等道术是陈抟与其师友交流的主要道术。陈抟的师友中,通过官方程序入道的宫观道士很少,他们多为隐士,游走四方,道行高深,不介入世俗,在世俗社会中没有名望地位,很少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然而,他们的这些特征,使陈抟及其师友多具有传奇与神秘色彩,在民间容易被神秘化。可以说,陈抟的师友是比陈抟更为隐逸的人,或许正是因为陈抟,才使他们的点滴事迹进入世人的视野,留下隐约的片段。


[1]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线装书局,2003,第194页。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郭声波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第622页。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郭声波点校,第618页。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郭声波点校,第621、624页。

[5](宋)窦仪:《刑统》卷十二,民国嘉业堂刻本。

[6]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第203页。

[7]〔日〕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王皓月、李之美译,齐鲁书社,2013,第79~96页。

[8]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东方出版社,1990,第108页。

[9]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第113页。

[10](宋)陶穀:《赐华山处士陈抟敕》,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册,第6页。

[11](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陈抟曾到邛州(今四川邛崃市)天庆观师从何昌一学锁鼻术,并有石刻其诗,末云“道门弟子陈图南”。

[12](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称陈抟“老氏之徒”。

[13](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三十,宋嘉定十一年刻本。

[14](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道藏》第5册,第737页下栏。

[15](宋)张方平:《乐全集》卷第三十三,宋刻本。

[16](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7](汉)刘向:《新序》卷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18](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三,清光绪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本。

[19]见《道典论》,《道藏》第24册,第841页;《洞真太上太霄琅书》,《道藏》第33册,第664页;《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道藏》第6册,第139页。

[20](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三,清光绪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本。

[21]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管理措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76~81页。

[22](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三,明刻本。

[23]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34页。

[24](唐)史崇玄等编撰《一切道经义妙门由起》,《道藏》24册,第728~729页。

[25](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明津逮秘书本。

[26]《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十月;《太宗皇帝实录》卷三十一。

[27]周永慎:《历代真仙高道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02页。

[28](宋)张方平:《乐全集》卷第三十三,《华山重修云台观记》,宋刻本。

[29]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89页。

[30](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二,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第一,清知不足斋丛书本,《类苑》只记有獐皮处士,而无孙君仿。

[31](元)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三,《道藏》第5册,第711页。

[32](宋)张方平:《乐全集》卷第三十三,宋刻本;(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宋刻本;(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3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下,《道藏》第5册,第740页。

[35]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116~117页。

[36](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曾慥:《道枢》卷三十九,明正统道藏本。

[38](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大正藏》第49册,第390页中栏。

[39](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大正藏》第49册,第393页上栏。

[40](宋)佚名:《宣和书谱》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198页。

[42](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三,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43](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44](宋)章炳文:《搜神秘览》中,续古逸丛书景宋刻本。

[45](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392页上栏。

[46](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394页中栏。

[47](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395页下栏。

[48](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明津逮秘书本。

[49](宋)苏轼撰、王十朋集注《东坡诗集注》卷十七,四部丛刊景宋本。

[50](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395页下栏。

[51](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鲍云龙:《天原发微》卷之十三,明正统道藏本。

[5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54](元)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三,《道藏》第5册,第711页。

[55]李显光:《混元仙派研究》,第1页。

[56]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259页。

[57](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道藏》第5册,第736页下栏。

[5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八,“仙释神”条,清影宋钞本。

[59]孔又专:《陈抟道教思想研究》,第36页。

[60](南宋)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图序》,《道藏》第4册,第404~405页。

[61](晋)葛洪:《抱朴子内外篇》卷八,四部丛刊景明本。

[62](宋)张伯端:《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5页。

[63](宋)文同:《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丹渊集》卷“拾遗”下,四部丛刊景明汲古阁刊本。

[64](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明津逮秘书本。

[65](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66](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明正统道藏本。

[67](南唐)沈汾:《续仙传》卷下,《道藏》第5册,第97页上栏。

[68](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大正藏》第49册,第392页中栏。

[69](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道藏》第5册,第326~327页。

[70](五代)谭峭:《化书》卷一,《道藏》第23册,第589页下栏。

[71]佚名:《诸真圣胎神用诀·陈希夷胎息诀》,《道藏》第18册,第436页下栏。

[72](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下;(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71页中栏。

[73](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宋刻本。

[75](宋)冯椅:《厚斋易学》附录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第四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77](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第四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78](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三,《艺文略》第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一上,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祐本;(宋)高似孙:《子略》卷二,明刻百川学海本。

[80](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之二十八,四部丛刊景明正统道藏本。

[82](元)佚名《氏族大全》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第四十二,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84](宋)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卷第二“凡十年”,宋绍定刻本。

[85]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75页。

[86]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75页。

[8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75页。

[89](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道释”,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90](宋)李埴:《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清钞本;(宋)杨仲良:《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七,“徽宗皇帝”,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91](清)仁宗敕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一十四,“南阳府(五)”。

[92](清)李瀚章、裕禄等编纂《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一,“食货志”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93](清)仁宗敕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六十五,“常德府”(二)。

[94](宋)曾慥:《类说》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5](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

[96](元)朱象先:《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道藏》第19册,第548页下栏。

[97]1019年,北宋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择其精要辑录成《云笈七签》,于1025~1029年间进献仁宗皇帝。

[98](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之一百〇三,《道藏》第22册,第694页。

[99](汉)刘向:《列仙传》卷下,明正统道藏本。

[100](宋)范公偁:《过庭录》,明稗海本。

[101](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二十,明正统道藏本。

[102](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六;《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三;(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

[103](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明古今逸史本。

[104]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89页。

[105](汉)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卷一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赤松子仙人号也,神农时为雨师”。

[106](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07]徐兆仁:《道教与超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第86页。

[108]李显光:《混元仙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9]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3页。

[110]洪建林编《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第603页。

[111](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卷下,民国续金华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