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亚经济联盟:成因、现状及前景
- 王晨星
- 4048字
- 2020-08-29 04:35:48
三 纳扎尔巴耶夫:“欧亚联盟”构想
1994年3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Н.А.Назарбаев)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欧亚联盟”构想。2011年10月,普京在竞选期间发表署名文章《欧亚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后,纳扎尔巴耶夫发表题为《欧亚联盟:从思想到未来的历史》的署名文章。在支持普京的同时,他提出了欧亚一体化的“哈萨克斯坦方案”。2014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重返莫斯科大学,回顾了“欧亚联盟”构想及其实践。虽然纳扎尔巴耶夫把自己的思想统称为“欧亚联盟”构想,但此“欧亚联盟”非彼“欧亚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纳扎尔巴耶夫的“欧亚联盟”构想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形成新旧两种“欧亚联盟”构想。旧“欧亚联盟”思想对应的是20世纪90年代纳扎尔巴耶夫主张的“欧亚联盟”,新“欧亚联盟”思想针对的是今天正在发展中的欧亚经济联盟。
(一)旧“欧亚联盟”思想
第一,“欧亚联盟”的历史背景及目标。在纳扎尔巴耶夫看来,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国家内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意识形态出现真空,族际矛盾一触即发,社会陷入不稳定状态。在此背景下,独联体虽然在构建新独立国家间关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并没能把区域一体化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能在成员国转型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说“不能把独联体看作是(国家间)整合的唯一形式”。[74]因此,“欧亚联盟”的主要目标有三:一是促进新独立国家间政治关系发展,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区环境;二是依托苏联遗留下来的传统经济联系,协调各国经济改革政策,在尽可能降低苏联解体而带来的阵痛的同时,推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抱团形式参与世界经济体系;三是并非要取代独联体,而是要弥补独联体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缺陷,与独联体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欧亚联盟”中超国家机制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主张,“欧亚联盟”的超国家机制与成员国是一种并重关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超国家机制必须要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协调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强制性落实成员国共同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又强调成员国主权独立,并有权参与“欧亚经济”联盟外的其他地区一体化机制。[75]由此不难看出,纳扎尔巴耶夫有通过建立新的“欧亚联盟”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决心,但又有对国家主权丧失的担心,有模棱两可、举棋不定的心理。
第三,“欧亚联盟”是以经济与政治为主,兼顾其他各领域的综合性国际组织。除了在“欧亚联盟”内建立统一经济空间及协调成员国间政治关系,“欧亚联盟”还需在国防、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纳扎尔巴耶夫主张,在每个具体领域设立专业化的超国家机构来进行协调和治理。纳扎尔巴耶夫主张建立“欧亚联盟议会”,专职协调成员国间立法事宜,为统一经济空间构建统一的法律基础。因此,纳扎尔巴耶夫把“欧亚联盟”定义为:“欧亚联盟是拥有共同一体化潜力的,并为实现本国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欧亚联盟是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后苏联空间稳定与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体化形式。”[76]
然而,纳扎尔巴耶夫的“欧亚联盟”构想并没有在独联体内产生共鸣。时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Л.М.Кравчук)认为,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欧亚联盟”为时过早;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И.А.Каримов)明确反对在独联体内建立新的超国家机制;俄罗斯则认为,纳扎尔巴耶夫的“欧亚联盟”将会弱化其主导的独联体经济联盟,因此也持消极态度。[77]
(二)新“欧亚联盟”(欧亚经济联盟)思想
第一,新“欧亚联盟”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目标。与旧“欧亚联盟”思想相比,纳扎尔巴耶夫的新“欧亚联盟”思想的时代背景有以下特点:[78](1)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一体化成为应对各种全球性威胁的有效手段。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一体化加速发展。(2)在原苏联地区推动一体化不是为了重建苏联。独立20多年后,原苏联国家内已经没有恢复苏联的制度、经济、社会及政治基础。(3)共同的历史过去为原苏联地区一体化提供了便利。纳扎尔巴耶夫认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核心目标有两项:一是要挤进世界核心经济发展地区之一,二是使成员国步入世界发达经济体行列。[79]
第二,新“欧亚联盟”思想更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不主张政治主权让渡,在欧亚经济联盟中民族国家的权威性要高于超国家机构。针对这点,纳扎尔巴耶夫提出:“成员国需自愿参与一体化进程;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以及不破坏国家边界是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基础;欧亚经济联盟超国家机构的决议均由成员国协商一致产生;超国家机构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绝不主张让渡成员国政治主权。”[80]
第三,从功能领域上讲,新“欧亚联盟”思想优先关注经济一体化,暂缓推进政治一体化。经济务实主义(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рагматизм)是新“欧亚联盟”的思想基础。[81]在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领导人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后,纳扎尔巴耶夫还一再强调:“(欧亚经济)联盟是经济联盟,在一体化进程中不涉及成员国的独立与政治主权问题。”[82]哈萨克斯坦主张,“先经济,后政治”“从经济改革,再到与国际伙伴构建务实关系”,实现经济高度一体化后,再考虑向政治层面过渡。[83]
综上所述,纳扎尔巴耶夫的新旧“欧亚联盟”思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新旧“欧亚联盟”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目标不同,处理民族国家与超国家机制间关系不同,一体化的功能范围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新旧“欧亚联盟”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一脉相承的相似性。首先是对待俄罗斯的态度。纳扎尔巴耶夫反对俄罗斯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他在新旧“欧亚联盟”思想中都提出,不该把“欧亚联盟”首都设在莫斯科,而应该设立在欧亚地理交界区域,如萨马拉、叶卡捷琳堡、阿克纠宾,甚至是阿斯塔纳。其次,新旧“欧亚联盟”思想是纳扎尔巴耶夫欧亚主义的实践载体。与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是“一种哲学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84]不同,纳扎尔巴耶夫为代表的哈萨克斯坦欧亚主义则具有务实性和制度性两个特点。就务实性而言,哈萨克斯坦欧亚主义侧重于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发展多元化,[85]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本国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就制度性而言,纳扎尔巴耶夫力主把欧亚主义思想通过制度化路径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86]比如,在国内,创立以古米廖夫命名的欧亚国立大学;在国际上,力推以“欧亚”冠名的国际组织,即“欧亚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欧亚经济联盟、欧亚开发银行等。[87]难怪19世纪哈萨克斯坦著名历史学家瓦里汗诺夫(Ч.Валиханов)就言道:“欧亚并不是俄罗斯的近义词。”[88]
通过对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一体化思想、维诺库洛夫的“实用欧亚主义”思想,以及纳扎尔巴耶夫的“欧亚联盟”思想的梳理,可以看出,纳扎尔巴耶夫与维诺库洛夫的思想观点比较接近。[89]相比之下,杜金的观点则明显不同。纳扎尔巴耶夫和维诺库洛夫主张欧亚一体化是“去政治化”的经济一体化进程,重视一体化发展的地缘经济动力,反对俄罗斯中心论,主张融入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杜金则强调欧亚一体化的地缘政治性,视其为实现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手段,强调俄罗斯中心论,尽管主张与西欧、东亚合作,但是反对加入西方海洋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
学界对欧亚一体化理论的探索远不止此。在我们看来,纳扎尔巴耶夫、维诺库洛夫和杜金正好形成了欧亚一体化理论坐标上的两个极,其余理论观点均在这两极之间,或接近于纳扎尔巴耶夫、维诺库洛夫,或接近于杜金。比较接近纳扎尔巴耶夫与维诺库洛夫的思想观点有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贝科夫(А.Н.Быков)。贝科夫针对欧亚一体化提出了以下观点:(1)欧亚一体化是克服原苏联地区“分散化”(дезинтеграция),强化俄罗斯在地区,乃至全球领导地位的手段。欧亚一体化战略及其规模均取决于欧亚地区主导大国——俄罗斯。(2)功能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投资及贸易等经济领域。(3)欧亚一体化是充分利用俄罗斯连接欧亚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与欧洲、东北亚,甚至整个亚太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基于俄罗斯经济重心在欧洲地区的现实,欧亚经济联盟首先要与欧盟建立共同经济空间。[90]
俄罗斯总统一体化事务顾问格拉济耶夫(С.Ю.Глазьев)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博得别廖斯金的观点跟杜金比较接近。格拉济耶夫的主要观点如下:(1)反对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91]国家是欧亚一体化进程中的最主要行为体,而不是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非国家行为体。(2)欧亚一体化需要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欧亚主义来领导。“在现阶段,欧亚一体化的重点在取消跨境合作壁垒,建立共同市场,首先是商品共同市场。在未来,欧亚一体化势必要朝制定统一发展战略和意识形态方向发展……欧亚经济联盟不只是成员国之间的互动,相互支持,而是要打造出一个新的统一体。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92](3)俄罗斯是欧亚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4)强调经济合作的务实性。格拉济耶夫尤其重视欧亚一体化对恢复因苏联解体而断裂的国家间传统技术联系的意义。博得别廖斯金把欧亚一体化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认为,“谈及欧亚一体化,首先就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利益与安全。俄罗斯推动欧亚一体化的目的在于恢复其在欧亚地区的传统地缘政治地位。欧亚一体化的核心是俄罗斯,重点任务是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理由是俄罗斯整体对外战略效果,甚至是国家领土完全与安全都将取决于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发展。如果该地区被外部力量所渗透,那么俄罗斯将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93]博得别廖斯金考察欧亚地区整体地缘政治态势后得出,目前欧亚大陆已经有两大地缘政治中心,即美国领导下的欧洲诸国,以及中国。对俄罗斯而言,成为欧亚大陆第三大地缘政治中心是必然选择,因为“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那样,俄罗斯要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么就让出自己的地位”。[94]与格拉济耶夫相似,博得别廖斯金同样把欧亚主义看作推动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