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点不满现状

采访者:汪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改革开放萧山地区历史进程当中的重要人物,我们希望您能够谈谈您的创业之路以及您创办肯莱特的历程。

汪金芳:谢谢,很高兴、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畅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萧山地区以及我自己几十年来从事企业经营的一些体会。

采访者:汪董事长,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如出生日期、地点,工作经历,以及家庭的一些情况。

汪金芳:好。我是1958年12月在杭州萧山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还是比较落后、比较艰苦的,而我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点不满现状。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改变这种现状的念头,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那个时代很单一,基本上以农业为主。我那时候很瘦小,身体也不是太好,农村那种非常艰苦的体力活身体实在承受不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家兄弟众多,一共有六个兄弟,在家里我排行第四。家里仅靠我父母微薄的农活收入来维持生活。我们那个时代读书机会很少,加上我父亲是国民党员,成分不好,所以整个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

那个时候我想去当兵,但是连体检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去当兵了。别的机会也没有,那个年代农村里的年轻人只能在农田里做繁重的农活,干农活特别辛苦,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吃不饱饭。然而我的父母亲就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成分关系,没能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我中学毕业后也只能在农村生产队做农活。而我身体又单薄,所以我父母亲就叫我跟我哥哥去学竹匠手工艺。我做学徒时的年龄实际上只有15周岁,那时候其实我是很不情愿去做竹匠手工艺学徒的,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继续念书,但是为了生活,我父母亲只好逼着我学竹匠手工艺。

由于竹匠手工艺这项工作非常艰苦,特别是学徒期间。你想一个小小少年,正是长身体和睡懒觉的阶段,必须在凌晨四五点就起床,还要走到三五千米之外别的村庄去学手工艺,到晚上八九点之后才回来,每天要来回走十几千米(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我一直不甘心这样工作,就一直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当竹匠的时候,我做梦都想着去读书。因为那个时候工厂很少,进工厂工作需要学历。如果能进工厂,那真的是像进天堂一样,所以那时候我就拼命地读书。有一点我是非常坚信的,就是知识可以帮自己。我从小的志向也蛮大,就是一定要在世上创造一些东西,当然了,那时候也并不是说有很明确的目标,很确定我要做什么,但是梦想的种子已经在那时候播下。后来也有机会了,因为读书这条路已经通了。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书,那个时候同学都叫我“书呆子”,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看《水浒传》。我们家里古书比较多,我也喜欢看国外的侦探小说,反正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一方面是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也是弥补没有读书的遗憾,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这一点来讲,读书对于我日后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1977年下半年国家恢复高考的好消息发布,当时我非常兴奋,立刻报名参加了。虽说成绩刚好合格,但由于不懂得填写志愿,我把志愿填得太高了,导致没有录取。不甘失败的我继续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然而成绩不佳,又名落孙山,很不幸跳出农村的第二个希望通道被堵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在千方百计地思考如何摆脱那种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1979年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工厂也叫社办工厂,正好当时公社里有这个需要,要创办一家农具修造厂,我们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我和我的师傅(我哥哥汪炳方、李关虎等)以及其他师傅、师兄弟们一起创办了农修厂,就这么慢慢一步步地走过来了。

采访者:您是什么时候到农修厂工作的?

汪金芳:1979年上半年,(农修厂)创办之初就20个人左右,性质是社办工厂,属于集体企业。

采访者:您当时进厂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汪金芳:从事出纳工作。虽说我的主要工作是出纳,因为当时工厂规模不大,我还兼做车间生产。尽管我当时比较年轻,才20来岁,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带了几十个人到外地去承包农具修造工程业务。

采访者:您是如何积累创建经营工厂经验的?

汪金芳:是由于承包业务工程的经历与经验,所以积累了创建经营工厂的一些经验。之前在1977年到1978年我就到嘉兴、湖州的竹器工厂工作学习。我从小思维就比较超前,但即便如此,我们所创办的农修厂在经营过程中也是比较艰难的。1981年农具厂因为承接了宁波一家企业较大的订单,需要2 000元的流动资金(在当时2 000元资金是一笔大的数额),去向银行贷款,但是由于行长不同意,贷款没有通过审批(当时贷款全凭面子),农修厂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承接该业务,导致了农修厂的停产。当时公社的领导看到我工作比较努力认真,就把我调到效益较好的印刷厂当供销员,当时我记得好像是1983年吧,具体时间我也记不得了。后来由于我的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副科长。

采访者:当时您的身份是干部身份?

汪金芳:是的,那时候我的工资已经有60元了,还有5元的职务补贴,每个月能拿65元。

采访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径游地区的情况?您刚刚也提到了,很多企业都是在径游当地创办的。

汪金芳:径游是一个地名,是原浦阳镇下属的一个乡。原先在老浙赣线上有个浦阳火车站,就在径游这个区域。钱塘江支流浦阳江贯穿整个原径游乡。径游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径游人那时候的工业基础是不错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就已经有农机厂、小布厂、印刷厂、羊毛衫厂、麻编厂、农修厂等大大小小的企业几十家,但是规模都不大。这些企业办起来的时候,农修厂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整个径游在萧山的南部地区是比较发达的,径游人也比较勤劳,比较有创造力。

采访者: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萧山径游纸品厂和萧山径游节日灯具厂的情况吗?

汪金芳:萧山径游纸品厂创办于1986年,萧山径游节日灯具厂是一家村办厂。因为我工作认真,在经营管理企业方面又有一定的能力,当时还担任了本村的村副主任,我们村领导就聘用我兼任灯具厂厂长。灯具厂的规模也不小,最多的时候有八九百工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百多工人,主要是生产外国圣诞节用的霓虹灯以及进行灯具加工。到了1991年底,又把我调到杭州羊毛衫厂萧山分厂(萧山第五羊毛衫厂)任厂长。那时候我做企业比较认真,他们把我调来调去,调到其他行业,而我又比较喜欢钻研,每到一个新行业就喜欢埋头苦干、认真钻研,对每一项工作都喜欢认真研究、思考,所以我在每一个行业都做得比较出色。那时候虽然我年龄不大,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我调任羊毛衫厂厂长时,就亲自跑市场、做调研,根据当时的市场消费情况,调整了产品结构,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业务繁忙,在同行中帮助我们加工的企业就有十几家,同时也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工厂业绩还是不错,当然和当今现代的工厂就不好比了。

采访者:那个时候您自己已经有意识,要下海创办企业了吗?

汪金芳:对,那个时候我自己家里面也有工厂。我觉得我做的都是集体的,而我自己又比较有能力,就想着自己单独再办个企业。1986年,我自己办了家纸品厂,我记得是萧山最早的几家私营企业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我对自己比较认可,就是公私分明,集体就是集体,个人就是个人。甚至当时集体资金不足的时候,我个人还出钱资助集体工厂,这一点我认为跟原先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尽管我父亲从成分上来讲并不好,但他是一位非常诚信、非常真诚的人,他一直教导我们,包括我母亲,决不允许我们拿别人的一针一线,所以说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我也一样公私分明,绝不会去坑别人或者去占别人的便宜。这在我自己在从事工作的时候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从我经营企业一直到后面企业出事之前,各界对我都是褒奖。

采访者:纸品厂都是自己家里人过来帮忙吗?

汪金芳:对,自己家里人一起帮忙生产、打理。特别是我妻子李爱芳,她对我创业非常支持,她除了每天起早摸黑做好家务和农田的活外,还没日没夜在纸品厂生产一线做事情,还要给厂里的工人做饭,不辞劳苦,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我的纸品厂业务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好。

采访者:那后来纸品厂是不是就发展为彩印厂?

汪金芳:对,到了1995年的时候又成立了萧山市金泰彩印厂,也是我私人的。

采访者:能介绍一下当时彩印厂的情况吗?

汪金芳:那时候彩印厂做的产品实际上跟纸品厂做的产品是一样的。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很落后,国内造的纸厚度以克重来衡量,克重也只能做到350克到400克。而最早的男装衬衣是有纸板放在领子下面,必须要有一块克重在500克以上的衬纸板把衬衣的领子立起来(由于衬衣对该纸板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把衬衣的美观装饰起来,而且该纸板必须平整挺括,不会霉变),但这种纸板当时在国内还无法生产,而这种纸板也是我创新的。我们当地有位老先生,是中国美院的一名裱画师,在我的描述下,他把两张相应的纸板叠糊起来,裱糊之后就超过500克了,这个纸板的质量就达到衬衣厂的要求了。当时宁波的青春服装厂(即现在的雅戈尔集团)、上海开开服装厂、绍兴第一衬衫厂、绍兴第二衬衫厂等企业都需要这样的衬纸板,都是我们提供衬纸板。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开始做纸板了,当时我们做的衬纸板很好,销路在当时也是不错,产品供不应求,这个收入也是我的第一桶金。

采访者:除了这个衬板,彩印厂还有其他的产品吗?

汪金芳:其他的就是彩印业务,后来我觉得这一块的产值比较大,就继续加大投入,最高的时候我已经做到700多万元的产值。而且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彩印业务,就准备继续加大投入,计划购置三四台国外进口的彩色胶印机,品牌是海德堡[1]

采访者:彩印厂停掉的原因是什么?

汪金芳:1995年衬纸板的业务进一步扩大,并且它的运输吞吐量很大,但是竞争激烈,同时产品的利润也越来越薄。那个时候由于衬纸板的产品特性,就是要靠天吃饭。纸张裱糊出来之后,必须要在太阳底下晒干。那个时候我就相当于一个气象预报台了,每天预测天气情况。像今天这个天暗下来,我就有点担心了。因为我们南方的雨说下就下,如果纸张被淋湿了,几乎就报废了,它不仅是我们工厂的损失,也会影响交货期。那时如果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就用比较落后的方法,在屋里用煤炉、红外线灯对纸板进行烘干。但在1995年的梅雨季节,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时在后半夜,由于值班人员困乏,在烘焙纸板的过程中不慎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在大半个村乡亲们的扑救下,火是扑灭了,但企业的损失巨大,几乎烧掉了全部的产品与材料,幸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事故。痛定思痛后,觉得这个产业需要转型,而且彩印业务设备投资大,产品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市场竞争也很激烈,进入门槛低,市场利润很低。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转型新产业的机会,这也是停掉彩印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