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测度

产业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演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体现(刘伟等,2008)。如何从统计上评价和测度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整,是当前社会各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产业升级进行动态描述,不仅有利于分析产业升级的变化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把握产业演进的动向和升级路径。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来看,要对产业升级进行全面衡量还有一定难度。本部分拟在梳理总结产业优化升级测度的相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评价和测度产业升级效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预测经济新时代下产业运行景气情况和弄清产业升级的路径奠定基础。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

产业结构升级强调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升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尽快成长和更替,其核心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王岳平,2002),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从产业素质来看,主要有高级要素密集型行业部门比重的增加,对经济增长贡献所依赖的生产要素的高级化(从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物化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人力资本)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结构发展来看,主要有高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产业内技术进步与加工深化,以及具有高收入弹性产业比重的增加(即在同等技术水平条件下,产业结构向符合需求方向的变化)。从产业组织来看,产业组织与生产和经营方式革新,并朝着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变化。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不应简单地用一两个指标来表示,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比重、产业内的加工深化、要素密集度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产率的提高,向符合需求升级方向的结构转换与新产业的形成,产业组织与生产方式的革新。

二 产业升级方向的测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总是沿着一定方向变动,即产业结构从较低层次、较低附加值向高层次、高附加值转变。对于测度产业升级方向的变动,可以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此系数在国内外研究较多,是较好的测度工具。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高燕,2006)。计算公式为:

其中,Ei表示第i产业的结构超前系数,ai表示第i个产业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Rt表示同期经济系统平均增长率。若Ei大于1,则意味着第i产业超前发展,所占份额将呈现上升趋势;若Ei小于1,则意味着第i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份额将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可以直观地测度某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三 产业升级进程及速率的测定

研究产业升级的速度,可以动态掌握产业升级的进程。从国内外来看,对产业升级的动态测定有多种方法。这里主要介绍最典型的三种方法,对产业升级的速度进行动态描述。

1.More值测定法[7]

More值测定法(约翰·H.摩尔,1987)是运用空间向量的原理,以向量空间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两组向量在两个时期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值即为More结构变化值,简称More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Mt+表示More结构变化值,实际上就是两组向量夹角a的余弦值cos(a);wi,t0表示t0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wi,t1表示t1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因此,两组向量在两个时期间的夹角a为:

如果a值越大,则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化越大,升级的速率越高;如果a值越小,则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化越缓慢,升级速率越慢。

2.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法[8]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国内学者提出的一种测度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的方法,其计算模型表示为:

(4)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可以定量地测度某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动值,qi1为报告期构成比,qi0为基期构成比,m为产业门类数,n为基期与报告期之间的年度数。

3.Liken指数法

Liken指数模型是Kuznets和Kaldor(1965)提出来的,该模型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的转移来测定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他们认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转移到第三产业,是生产效率驱使的结果。此方法使用的数据具有较高的获得性,同时也是比较产业升级转型速度的较好的方法,模型定义如下:

其中,i代表三大产业,j代表某个城市,EMP代表每个产业的就业人数,TEMP是总就业人数。Liken指数值越大,代表T时间内劳动力在各个产业内再分配速度越快,进而就能比较出各个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运行状况。

根据(2)~(5)式,就能计算出产业的More结构变化值、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和Liken指数,通过这些数值中的一种,就能判断产业升级变化的速率。

四 产业高级化的评价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体现,是指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依次转移、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升级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变化、主导产业转换,实现区域和城市各种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合理化配置(即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对产业优化升级的综合评价方法是逐步发展完善的,从最初浅层次的评分评价法、综合指数法、组合指标法、功效系数法,再到后来的模糊综合法、多元统计法、层次分析(AHP)法和灰色系统评价法。近年来,出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法和数据包分析(DEA)法(王丹,1986;张立秋、孙华,2001;孙彦彬等,2009),评价和分析方法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综合化、合理化。

从国外来看,研究产业高级化的判断方法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标准结构法,将一国的产业结构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平均高度来进行比较,以确定该国产业结构的高度(王岳平,2002;石奇,2008)。库兹涅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等均统计归纳了一些标准,被称为经济中的“产业发展典范”。第二种方法是相似系数法。其中,“相似系数法”是选择某一特定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计算结构相似系数,将本国产业结构与其进行比较,或者利用“距离判断法”,可以采用海明距离法、兰氏距离法、欧式距离法(刘伟等,2008)等。第三种方法是“经济发展阶段法”,该方法以理论和实践数据为基础,将总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从而根据比较国的经济特征来判断该国经济处于哪一种阶段,并以此衡量该国相应的产业结构水平,典型代表是赛尔奎因(1975)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国内有些学者综合了标准结构法和相似系数法的优点,来探索建立评价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体系,将霍夫曼系数、产业高加工度系数、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生态环保产业产值比重均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程如轩,2001;马涛,2004)。伦鑫进一步(2005)考虑了产业升级演进的动态因素,建立包括产业链结构指数、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的工业结构高级化测度指数。

从评价产业高级化指标体系来看,衡量产业发展程度指标主要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指数、工业加工程度指数、霍夫曼比例指数、智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指标、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指标、基础产业超前系数、生态环保产业的进程指标、产业水平满足率指标等(杨建文等,2004)。衡量产业素质、结构发展、产业组织等的指标有重工业化指标、高加工度指标、技术集约化指标、高效化指标、产业组织优化、开放化指标、可持续指标等(张玉春、余炳,2011)。结合新时期产业变化呈现出的新特征、新趋势,何天祥等(2012)提出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生态化、国际化等方面构建产业高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理论和TOPSIS法,提出用相对熵距离法解决现有标准结构法没有普适性和单一性不足的问题。

由于各个省市地区存在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差异,评价高级化水平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潘文卿(1994)从结构关联的角度入手,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最大特征的倒数定义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测算指标。白雪梅(1995)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时,利用一定权数,对范数指标进行修正,利用范数来描述产业结构。周昌林(2007)在研究上海、深圳、宁波等地时,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构建测度模型,把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平方根的加权平均值当作测量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在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情况时,范艳丽(2008)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了D函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何凯、常青丽(2009)在研究上海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时,仅仅是采用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张久台(2009)研究西安市产业升级水平时,从资本效益的作用出发,定义第i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主要是由该产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系数及其产出比重来决定。徐贻军、任木荣(2009)在研究湖南时,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增加值比、就业人数比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刘伟(2008)、张辉(2009)、肖立(2011)、孙韩钧(2012)在研究江苏省沿海欠发达地区时,考虑到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结构效益”提升,将劳动生产率与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的乘积当作测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白洁(2013)在研究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因素时,采用非农化水平,即用各年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

五 具体产业升级质效的测度

以上对产业升级测度的回顾和分析,更多是立足于宏观或中观视角的产业升级概念。那么,微观层面的产业升级如何测度呢?也就是说,对于某一具体产业升级的情况,如何来考察和进行评价?本文初步考虑,可以根据所考察产业的产值[9]、销售额、利润等指标,引入变化率、速率等,来对产业升级的情况和质效进行粗略测度,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本产业自身:升级前后的对比

把产业的产值、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升级之后与升级之前的对比,可以引入这三个指标的变化率、速率等来度量。

2.本产业与相关产业:升级的和没升级的对比

对所考察的产业,挑选其他有关或类似的产业,利用产值、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升级的与没升级的对比。

3.产业升级后的产值、销售额、利润:三者变化率或速率的对比

产业升级之后,分别计算产值、销售额、利润的变化率或速率,找出最大值。假如,产业升级之后,产值的变化率在这三者中最大,意味着产值对产业升级绩效的提升贡献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该产业生产制造能力环节的薄弱,加强生产制造环节是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路径;若销售额的变化率最大,也可以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类似的分析;若利润的变化率最大,也同样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指标,不完全是由于产业升级带来的,但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产业升级测度的思路。这也为研究经济新时代产业景气预测提供了借鉴。


[1]计算公式为: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总额=(本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上年销售总额;或者,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1。

[2]根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15年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来划分。

[3]有些文献也称之为“互补性资产”。本文参考乔治·戴和保罗·休梅克(2002)等人的观点,辅助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支持技术创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资产、能力和结构,是与创新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技术商业化的资产,包括各种资源,如分销渠道、服务能力、市场知识、客户关系、互补性产品以及零部件提供商。从根本上讲,这种资产不和技术有联系,不包括专利或商业技术。

[4]本文认为,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专利壁垒、技术诀窍的保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可获得性等。

[5]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的有关技术信息。

[6]比如“中等收入陷阱”等概念可以说明。

[7]H·摩尔:《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年第3期。

[8]刘志彪、王国生、安国良:《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同样的1年,假若产生100产值或者120产值,则后者效率高,这里采用的是广义“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