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发展与政策(1978~2018)
- 薛澜
- 1824字
- 2020-08-29 05:49:54
三 相关章节简要介绍
本书在设计与撰写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一本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在过去40年的伟大实践。幸运的是,本书各位作者都是国内科技创新政策领域中最著名的专家与学者,他们大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与观察者,参与了中国科技创新改革与发展中很多重大政策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把学者的冷静分析与实践者的细微洞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可能地展现中国科技创新领域过去40年的丰富多彩与波澜壮阔。
本书的结构是按照两个维度来设计的。第一个维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事件。第一章“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978~1998年)”,为我们掀开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展现了中国高新科技发展如火如荼的历史画卷。第二章“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及影响(1998~2006年)”,抓住了1998~2006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布局阶段中最核心的知识创新工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第三章“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2006~2012年)”,针对2006~2012年国家创新体系系统运行和提高阶段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并提出了需要认真面对的主要挑战。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2012~2017年)”,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展现了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各项成效。综合起来看,这四章有点有面,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过去40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书的第二个维度是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展开,包括基础研究、产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科技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第五章“中国基础研究改革与发展”首先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对国家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相关政策的演变、当前重大政策导向及其改革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六章“中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回顾中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之后,通过对比传统产业的高铁与汽车、高技术产业的电信与半导体、新兴产业的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给我们描述了中国产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历程,并对产业科技政策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过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分析。第七章“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则以三对矛盾(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教育/人才与科研之间的矛盾、高校内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大学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科技与产业关系四个领域为关注点,展现并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和发展历程,以及学术界、政策界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第八章“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分析了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历史原因,描绘了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总体格局,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浙江的民营经济群、广东的电子制造集群等区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分析与展望。第九章“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二次创新”形成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优势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显著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引领中国企业实现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式发展。此外,本章还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演进进行了梳理分析。第十章“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与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规律探索过程中的四次理论突破,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相关政策,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军民融合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兼容、平衡发展的军民融合之路。最后压轴的第十一章“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首先分析了科技全球化的内涵以及科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重点分析了中国从对外开放到创新全球化的相关举措,评价了中国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界面上全方位立体化准确把握两者之间互动的努力,总结分析了中国在应对科技全球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1]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 Jeff Tollefson,“China Declared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Scientific Papers,” Nature,553,390(2018).
[3]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