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一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第一,初步构建一个由外显竞争力和内在竞争力2个层次11个模块组成的边境旅游竞争力研究模型(见图1-2)。外显竞争力是边境旅游竞争力的最终表现,一般用旅游市场竞争力来衡量;内在竞争力是外显竞争力的来源或决定因素,能够更加具体地反映实际旅游竞争力的状况。不同模块竞争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强弱。

图1-2 技术路线

第二,揭示了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从时间演变看,2006~2011年,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增长缓慢,竞争力水平仍普遍偏低。从空间差异看,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东北东部边境、西南边境和中蒙边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外显竞争力;东北东部边境具有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西南边境具有资源、口岸、集聚优势;中蒙边境具有社会经济优势。东北北部边境旅游发展受到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基础比较薄弱,边境地区的可进入性不高;新疆西部边境虽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旅游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西藏边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对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外显竞争力指数及2006~2011年均增长率,将边境旅游竞争力划分为九类;根据内在竞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关系的不同特点,以及各要素竞争力的排名,将边境县(市)划分为五类,这是从地理学视角研究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新成果。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边境县(市)旅游外显竞争力与内在竞争要素的相关程度有所不同,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006~2011年,资源优势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主要以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旅游服务设施的竞争为主,社会经济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口岸优势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逐渐由旅游资源、社会环境、旅游服务设施的竞争转为边境口岸、旅游集聚的竞争,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优势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逐渐由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的竞争转为服务设施、旅游集聚、边境口岸的竞争,旅游服务设施及边境县(市)整体的建设是其旅游发展的重点;集聚优势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逐渐由旅游服务设施的竞争转为旅游资源的竞争,此外区位交通竞争要素也较为重要;相对均衡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一直以旅游集聚、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资源的竞争为主。

第四,揭示中国陆地边境县(市)入境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机理。中国陆地边境县(市)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时空差异也较为明显。从边境地区旅游业驱动因素看,中朝边境旅游主要为观光驱动型,旅游者出多进少;东北北部及西北边境旅游的目的主要为贸易和购物,游客双向流动数量较大,并逐渐向边境两国内地延伸;西南边境旅游的主要目的为观光和购物,边境互市贸易活跃,出多进少,旅游线路中方向邻国的延伸较远。

在边境县(市)入境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地缘驱动,包括地域邻近性、社会文化相似性、交通便捷性、旅游资源空间互补与差异性、边境贸易等因素。在入境旅游发展中期,外部宏观环境的调控成为边境县(市)入境旅游竞争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边境两国的外交关系、对外政策、合作意愿、安全形势等对边境两国的决策行为及旅游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起到重要作用。在边境县(市)入境旅游发展后期,逐步形成边境地区跨国旅游协作体系,参与全球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第五,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应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及边境县(市)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提升途径。对于不同旅游发展等级的边境县(市):边境一级旅游发展县(市)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边境二级旅游发展县(市)应配合边境一级旅游发展县(市)及周边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同时带动旅游发展水平更低的边境县(市)发展;辐射带动边境县(市)应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在周边更高等级旅游发展城市的带动下,逐步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

对于不同类型的边境县(市):资源优势型边境县(市)的旅游发展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口岸优势型边境县(市)的旅游发展一般由边境贸易带动,开展以边境购物、边关观光、跨境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活动;区位优势型边境县(市)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城市整体风貌、旅游节庆活动等是吸引游客的关键;集聚优势型边境县(市)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高水平相对均衡型边境县(市)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应逐步带动周边县(市)旅游发展,大多数低水平相对均衡型边境县(市)暂不具备旅游发展的条件。

此外,对于边境县(市)入境旅游,应从旅游目的地建设、游客通关便利性、边境两国之间旅游合作三方面进行提升;同时,还应加大边境县(市)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改进边境县(市)旅游管理方式。

二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书力图通过定量化的方式对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但由于数据和资料获取的限制,在研究中仅考虑了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社会环境、服务设施、边境口岸、旅游集聚、旅游市场竞争力,而对边境县(市)旅游组织结构、技术与制度创新、旅游人才、旅游文化及邻国边境旅游的发展状况等考虑较少,有待今后研究时加以考虑。在典型案例研究中,资料来源主要是当地旅游发展报告、政府文件等,分析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今后,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还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模型。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多因素的复合影响增大了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模型构建的难度。在指标选取上,很多对旅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如边境邻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人才因素、文化因素等无法进行科学的量化;同时边境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增大,使研究模型的普适性受到影响,这是今后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模型构建中应该完善的。

二是加强对邻国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状况及中国与边境邻国旅游合作机制的研究。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缘关系及邻国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地获取边境邻国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合作意愿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

三是加强理论探索,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内容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今后对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机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理论的探索还有待加强。应进一步深入剖析不同类型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机理,进行理论升华。


[1]石美玉:《联合营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边境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2]李瑞、吴殿廷、郭谦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第1期。

[3]赵磊、夏鑫、全华:《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

[4]陈桂秋:《论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意义》,《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