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港澳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54辑)
- 黎熙元 陈广汉
- 1579字
- 2020-08-29 06:34:02
五 总结:香港的前路——中国的特区城市
本文回顾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历程。英国人夺取香港固然是为了在中英贸易中有一个如澳门一样的在中国本土上由英国控制的基地,然而这并不是英国的唯一目的。香港也成为英国在军事上进攻中国及控制亚洲,政治上分裂中国的基地。在我国及东亚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二战后,日渐衰落的英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让位于美国。它自1950年起已没有主导中国经贸的能力,是中国内战的后续使香港这个“借来的地方与借来的时间”承受了来自中国内地的“转移型工业化”,推动了由香港本地企业家主导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英国人抱残守缺,但其自由贸易及不干预主义恰好配合了出口导向Ⅰ型工业的政策需求,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仍然守着香港这个“老店”。不过,到1997年它也避免不了无可奈何地将香港交还中国。
本文指出中国因素的主导性,自1980年起的“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至1997年回归后的“自由行”及CEPA,越见明显。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将继续在于它作为中国特区及实施的“一国两制”的优势。但这两大优势是否能够发挥,建基于香港在政治和社会上对“香港是中国的一个城市”的认知,及充分配合国家的政策与未来发展策略。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1980~2010年)年均10%的高速发展,中国已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算,它已在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第九及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已以内需及加大科技投入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了更长期的新发展思路:“一带一路”式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目前,中国已通过主导金砖五国发展银行、丝路基金及亚洲开发投资银行等新型国际组织的成立,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世界生产、科技、市场及文化接轨。“一带一路”更涉及了全球在海上、陆上、空中、互联网和外贸政策的连通。为此,中国正积极在全球进行不同行业的并购,这些并购的目标企业亦由五年前的以能源及资源为主转变为以生产、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如海港和机场)为主。
香港自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已经和内地结成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加上香港过百年的外向型转口港经济,营造了世界经贸网络,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航运中心(特别是空运中心),拥有亚洲最多的国际商贸人才和国际惯用的普通法制度,是能在这个新国家发展战略中做出贡献的。这也是香港最佳的发展方向。
以股票市场作为一个例子。上文提到自2004年后,因为国家的积极推动,香港股市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它不但规模扩大了很多,性质也改变了,成为中国股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应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加大及其全球化程度加深,中国股票市场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2015年的全球十大股市(上市值)中,有三个是中国的(2004年只有香港一个,排名第九),它们的总市值约等于美国纽约及纳斯达克总市值的42.6%(见表9)。而上海和深圳都是年轻的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成立的,而纽约股市已成立过百年,它的市值反映了长期的累积;同时中国企业的证券化深度尚浅。这些反映出中国股市比美国股市拥有更大的扩展动力。然而,从成交额看,2015年,中国三大股市总成交额等于美国的83.2%,反映出中国股市的活力超乎美国,而最大上市值的纽约股市,其成交额只排第三,比上海还低(见表10)。这就传递了另一讯息:纽约股市已缺乏活力,呈现下降趋势,也可能反映出它的很多企业已属夕阳行业。在这方面,香港股市可为内地“走出去”企业提供上市平台,同时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安排可以使内地股市以香港为阀门进行有控的全球化。
表9 2015年11月底全球10大股市
表10 2015年1~11月全球十大股市成交量
最后要指出的乃本文以偏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回顾及探讨了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对此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它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内地的影响,并被地缘政治位置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