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 郑泓灏
- 21字
- 2024-11-02 23:58:34
第一章 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提出和意义
第一节 文化产业概述
一 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创意为核心,文化科技为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概括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是,通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来实现创收的产业部门。文化产业所包含的产业范围是广泛的。一般来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的概念因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不成熟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行业都对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与理解也不一样,其外延不断拓展难以统一。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就文化产品性质而言,文化产业是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精神服务的行业,是以市场经济配置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产业化方式进行运作、生产、经营的群体,它包括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为核心层的行业。[2]
(二)文化产业的特征
1.全面认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产业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具有一般产业所有的大规模商业运作、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操作模式及组织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行为等一般性质。[3]但是关于产业的规模与利润的理解是相对的,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则不能完全以追求大规模商业运作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些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行业由于规模不大、利润不高,其生产经营还需要政府加以保护及经费投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产品也不能盲目地以追求组织规模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要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企业的重要责任。从根本上来说,树立具有自身文化品牌的文化产品,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文化创作产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盲目跟随市场,而要主动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激发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与使用需求,有利于拉动市场与消费需求,使其良性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中,如何凸显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对异族文化包容与兼容,是我们所共同面对的课题,特别是在某些大国利己主义政策的施行下,更富有挑战性。对文化产业理论的全面理解能引导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实践行为,而如果以“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行为作为产业的一般性质”进而演变为大国的经济政策行为,就会愈加促使利己主义政策的施行,这样会打破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为尔虞我诈的贸易战。由此可见全面认知文化产业是重要的。
(1)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产业是指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4]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紧密相连。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由费希尔、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人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对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的社会分工状况进行了分类描述,从而形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
关于产业的分类,从横向上看,产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是由一般社会分工形成的产业大类,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商业)三大生产部门;而狭义的产业是指在一般社会分工之下由特殊社会分工形成的生产部门,如工业内部的冶金、纺织、机械等生产行业。从纵向上看,有时候,产业只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有时专指工业,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产业分类概念是经济学用以研究和描述经济活动的理论工具,同时被应用于某一国家的国民经济统计。但作为理论和经济统计的工具,产业分类概念相对于现实中的具体产业运行,总是滞后于实际的产业发展,且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差异,同一产业分类概念在各国的具体应用中所包含的内涵也千差万别。但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产业的概念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产业是经济活动这一基本特征。[5]
(2)产业化的一般特点
产业是经济条件活动下的特有现象,有它自身的特点,即对市场的依赖性、规模性和一般消费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这一基础之上。虽然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从产业化的理论定义可知,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主打龙头(品牌产品)带动科技进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为现代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6]
(3)文化产业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化一词用来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亦被称作精神产品、知识产品。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生产与服务的产业,具有与文化相关的特征:一是熏陶意识,提升审美能力;二是传递性与传承性特征明显;三是丰富的民族地域性和多样化。
2.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
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基于文化产品而延伸的。文化产品也称“文化商品”,是指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实用需求有所不同,文化产品具有精神性(符号消费性)、意识形态性、创意性、价值延伸性和增值性等几个突出的特点,并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1)文化产业的符号消费性突出
符号是指人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关系等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也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中介物,即介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在解释这种关系活动中形成符号的功能,包括能指具体事物与所指抽象含义。文化产品的主要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主要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明显不同于一般物质产业的直接消费性,而具有很强的符号消费性。世界是由各种符号系统组成的,万事万物都可看作各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而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主要分为语言符号(实物形式的人工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文化产业以语言符号为主体,辅以非语言符号。人类文化即符号的文化,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人工符号的文化文本的世界中,即对狭义上的符号进行消费。[7]
(2)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用创意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品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与当代社会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的创新之路。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中最能代表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差异化特征,用创意建立起本民族文化资源的符号表达体系,即文化品牌的确立,这既关涉能否集聚起本民族的文化资本,又关涉将来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皇甫晓涛教授在他著的《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又开始了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重构与文明再造,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新文化运动。”[8]
(3)文化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介入包括文化产品生产手段、文化产品流通方式、文化资本市场的优化创新等方面,而文化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态概括。从人类文化的起源看,文化的发生与传播相伴随,或者说,文化为了传播的需要而诞生。文化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史前岩画艺术对生活的记录、结绳记事等到从象形文字、抽象文字的创造及其载体甲骨、竹简、木牍、金石、缣帛、纸张的发明(造纸术),再到纸质书籍、电子书籍、硬盘、U盘、云盘、电视、电脑、手机的诞生;从雕版印刷术到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铜活字等活字印刷术,再到机械彩墨印刷、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3D打印技术的使用;从早期人类肢体语言、声音语言的诞生到模拟影像,再到数字化、同步翻译技术、高分辨摄影技术、全息投影技术、高分辨率全球定位系统、微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可控光等技术的突破,这些语言、图像、文字等文化载体在现代科学技术帮助下越来越便于人们记载与传递相互的思想意识,促使人与人沟通的障碍消除。从飞鸽传书到人工书信来往、邮政等快递、发电报、电话交流、有线电视,再到无线电视、光纤通信、邮箱、QQ聊天、手机微信、卫星导航、量子通信等传播渠道的发展,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不断拉近;而随着水路、水空、陆空两栖交通工具的发明甚至水陆空三栖交通工具的研发,以及快艇、潜艇、火车、动车、磁悬浮列车、高铁、真空飞铁、高速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追求速度的同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由此可见,这些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变,传播的空间和时间制约不断被突破,传播的内容日趋多样化,可以进行大容量、逼真还原和虚拟的现场展现。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发展演变是人类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技术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推动了社会分工深化,也促使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演变。文化产业在其所经历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的产业形态。这一过程既是文化产业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又表现为文化活动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重要性不断增长的过程。[9]
二 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2017年4月11日《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供各文化部门参考学习;2017年12月19日,文化部产业司在《中国文化报》发布《数字文化产业再迎发展“大”机遇》文章,提出要以数字信息技术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领域,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较低,所以民族文化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呼唤,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支撑体系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创新。利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校园网、云盘等网上文化数据库,可以让民族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强化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即时互动、信息表达的需要。在传播的诉求方面以互联网为重要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已经逐渐走向了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网络、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参与者。在互联网上人人都能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客户端,随时随地轻松互动,手指一动就能发送别人想要接收的信息,也能够看到别人发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及时给予点赞、转发、回复和反馈。
(二)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2月4~5日,文化部召开工作会议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要求,全国文化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通过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园创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相关艺术产业。例如,黔东南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苗族姊妹节(“浓嘎良”)得到政府、各地民间组织的重视与苗族百姓的积极参与,通过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施洞的苗族姊妹节、台江苗族姊妹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示苗族银饰服饰的魅力,提升苗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地区苗族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