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北文学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一 东北文学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文化是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同时期的地域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地域文学现象。东北也不例外,不同时期的东北文学因其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面貌。东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不同时代的东北各民族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也创作出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契丹文学、女真文学乃至后来的满族文学,赫哲族的伊玛堪和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都为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多民族文学版图绘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因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与创作主体的多元性是东北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体说来,东北的历史不像中原历史发展那样有相当的连贯性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往往存在断续性和受区域外文化影响较大的特点。东北一些民族文化往往兴盛一时,但又很快随着政权的更替而衰落,出现了断裂甚至消亡的现象。如东北的渤海文化和辽文化等,几乎都随着朝代的更迭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或仅有少量零散的遗存。辽代模仿汉字创制的契丹大小字,今天几乎无人能辨认。辽代文学和金代文学也大多因统治者刻意禁止外传和战火焚毁等诸多因素,许多文集、诗集,虽在典籍中可见其名,却已经大多散失,再也看不到其昔日的原貌了。因而断续性和残缺性也是东北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学的重要特征。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东北文学尤其是东北文人文学,其纵向的历史底蕴的影响较小,同上一段历史时期的联系较少,受时代因素和区域外文化影响较大,往往存在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因时应运而生的文学突然兴起的现象,如金代、清代的流人文学和沦陷时期的东北作家群现象。

但这一现象大多存在于文人文学方面,东北的民间文学还是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文化底蕴的,如满族及其先民的民间口传文学,从远古神话《天宫大战》到清代的英雄传奇,都存在着较多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是深植于满族及其先民的历史文化底蕴上的民间文学形式。东北古代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字形成较晚,文人文学不发达,尤其是唐代以前东北主要的书面文学多为散见于史籍中的关于东北的带有文学意味的零星记载以及零星保存下来的诗词、歌谣和神词等,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却相对发达。满族及其先民虽然形成文字较晚,但历来是个慎终追远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祖先事迹、历史传说都编成文学作品,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后代子孙中世代流传,形成了极为浩瀚瑰丽的口传民间文学系列作品,成为东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天宫大战》《恩切布库》《西林安班玛发》等作品,瑰丽、神奇、地域文化色彩浓郁,虽无法确定具体形成年代,但从其神话内容来看,应该形成较早,是早期原始文化土壤中凝结成的民间文化瑰宝;此外,唐代、辽金时期、元明时期、清代,满族及其先民都有一系列的口传文学作品传承下来,是东北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东北历史上有几个文学文化较为繁盛的时期,如辽代和金代是从东北走出来的契丹族和女真族的统治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契丹族和女真族文人,尤其是皇室成员,努力学习中原文学文化的同时,也锐意于文学创作,创作出大量令世人瞩目的文学作品。虽然经历战火的洗礼,辽金时期的文学作品散失较多,能留存下来的作品极少,但其留下来的作品中仍然有不少可圈可点、惊世骇俗之作。如辽代萧观音等女性作家的创作,展现了辽代东北契丹族才女的独特风采;金代完颜亮等女真作家的壮美诗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为历代帝王文学中的珍品。东北古代的地域范围不只包括现在的东北三省,也包括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东北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聚居地。《蒙古秘史》是蒙古族民间文学文化的结晶,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崛起于东北的满族更是入主中原,建立了百年历史的清代,描写清军入关以前史事的《满文老档》是满族文学的滥觞,入关以后的旗人文学把东北文学推向了另一个巅峰。

辽代、金代和清代,从东北地区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中涌现出了不少或雄心勃勃或文采飞扬的帝王,留下了不少帝王文学和后妃文学,成为东北文学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同时,东北地区历来都是一个流人较多、流人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金代和清代,女真族和满族统治者数次南征,掳掠了大量汉族人来到东北地区,其中就有不少文人。明代和清代,东北地区也是历史文人的主要流放之地,这些文人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文学的创作实绩,使得流人文学的发达成为东北文学文化的又一重要特色。

到了现代,五四文学革命的东风也吹到了东北,随着各类报纸的发行、各种文学刊物和文学社团的发展,尤其是一批外来文人的加入,东北的白话文学也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一样,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像穆儒丐、王冷佛这样的白话小说家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随着话剧、广播、电影等现代化的文艺方式的传入,话剧、电影、传送剧等新的文学形式也在东北悄然发展起来。然而东北同其他地区都不同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最先在东北地区打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对东北地区的蹂躏也时间最长、程度最深。对于全国来说,对日战争持续了八年,而东北地区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却浸透着十四年沦陷的血泪。因而东北现代文学就有了深重的灾难意识与坚忍的抗争精神。沦陷时期文学作为东北独特的文学,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存在,其浓浓的东北乡土文化气息、生存困境压力下的深重的灾难意识和民族战争压迫下的抗争精神格外引人注目,受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众多文学家、思想家的肯定与赞扬。同时留在东北地区的作家们,在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下,坚持创作,不仅画出了那个时代民众的深重苦难生活图景,而且写出了他们的家国之痛、绝望之泪,以及对于人性恶的深刻反思。

东北解放战争持续了四年,对于东北来说也是不平凡的四年。首先,东北民主联军在北满地区率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运动,颁布了“土地法大纲”,让世世代代没有土地的贫苦雇农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使得东北的某些地区的农民比其他地区更早地迎来了土地革命的胜利。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东北民众参军和革命的热情,更使得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文学的最主要创作题材。其次,日本投降后,共产党派遣了大批革命干部来到东北,这些革命干部不仅在解放东北和解放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宣传工作者也成为东北文学的主要作者,他们的到来极大地充实了东北文学创作的作家队伍。因而这一时期东北文学的主要收获就是由陕北等地陆续来到东北的周立波等作家所创作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文学作品,诞生了像《暴风骤雨》《江山村十日》这样著名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