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轨道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1.3.1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社会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基础条件,是促进生产力与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物质基础,是加强区域间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是提高国防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保障。

(1)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之一 潘德拉格认为,“运输是人类文明的生命线,是构成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欧文分析了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尽管运输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但人口与货物的流动性同国家的发展程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和货物的空间位移,但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提供的使人与物在空间上运动起来的能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巨大差别。这不但决定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和技术的手段,也决定于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身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所提出的运输需求。而运输业发展的历史,轮船、火车、管道、汽车和飞机的出现,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用规模更大、更便宜(绝对地和相对地)、更方便、质量更高的运输方式,去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使人或货物空间位移的规模和能力,用什么手段和什么速度完成人与物的位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运输网的规模越大,越纵横交错,经济上就越发达,技术上就越先进。

(2)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 哈努科夫认为,“运输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必要条件,它对生产配置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运输业和所有各个国民经济部门是紧密联系着的。发达的运输业是实现合理的地理分工,实现企业专业化和协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农业之间、国家各地区之间可靠、稳固的经济联系的必要条件”。

关于交通运输对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作用,雷汀认为“通过交通运输,国家才能把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这一部门和那一部门,连接成为一个严密的有机的整体”,还比较全面地分别分析了运输保证工农业生产不间断进行的作用,促进流通、保证人民生活消费的作用,以及促进扩大再生产及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作用等。方举也曾指出“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必具的一般条件,是整个经济的主要基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须通过运输的纽带才能得到有机的结合。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商品经济越发达,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愈大,运输在再生产中的作用愈重要。”

2.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并与其相互影响 很多学者特别突出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李斯特在1841年就曾以英、法、美等国为例论述过运输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说这些国家“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的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成国家财富、人口与政治力量的增长”;J.西蒙于1981年在论述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时,认为交通运输在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写道:“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运输和通信系统。”B.赫伊认为,运输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的过程,互相作用的成果取决于经济类型和发展的水平,运输的发展也在其中受到影响。B.赫伊认为运输是一个具有多维性质的问题,在经济、社会、政治和空间等各个尺度上都很重要,认为运输部门是地理特征、经济历史、社会和政治体制以及发展水平和模式的集中体现。

印度经济学家D.潘德拉格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运输落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他写道:“我们发现那些工业化和技术发达的国家似乎永远有充足的运输体系,用以帮助、提高和刺激它们迅速增长的工业和科技。然而在印度,不幸的是我们有雄心勃勃的工业和科技发展计划,却一直没有使交通运输成为完好的经济部门。恰当地说,这是一个被忽视的经济活动领域,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同样没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潘德拉格认为,距离只是对于克服它所必须花去的时间和费用才是有意义的,因而时间和费用成为度量交通运输的重要因素。他还认为,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是国家经济的四个重要部门,经济的迅速和均衡增长要求这四个部门同时得到发展,而没有完好的运输体系,农业、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是根本不能想象的。他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

(2)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带动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并促进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出现使人类踏入了工业社会阶段;其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再向后工业化阶段演进。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以大量耗用矿物能源的制造业为主体,以分工、集中生产和规模化生产为特征。它依赖运输业远距离地运入大量原材料,又依赖运输业远距离地运出大量半成品、成品。从历史上看,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是由当时运输体系的性能改进和完善达到一定程度所带动的。如果没有相对于当时历史阶段而言的便捷的、网络化的、高效的和其费用能为经济社会所承受的运输体系的建立,集中生产所能覆盖的空间就要受到限制,社会分工的程度也要受到限制,规模生产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带动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现代化大工业出现后,其后每一个阶段上的进一步发展,相对于每一特定阶段而言的便捷的、网络化的、高效的和其费用能为经济社会所承受的运输体系又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现代工业的建立,是由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所带动的,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运输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第二,运输业通过其后项联系产业——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交通装备产业是运输业的后项联系产业,它包括机车车辆工业、造船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等,它们支持着运输业,而它们的发展又受制于运输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每当一种新的运输方式问世并成长时,与其相对应的交通装备产业总是代表着当时的新技术,这种代表新技术的交通装备产业就自然成为了当时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一些与交通装备产业相关的、因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而兴旺的其他工业,如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而兴旺的炼油工业、橡胶工业等,也成为支柱产业。就这样,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装备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作用在运输方式处于创新和成长阶段时尤为突出。

第三,运输业对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起着催化作用。新技术只有在某一个生产领域或方面得以实际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运输业对于吸收新技术有着很大的潜力,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新的运输工具的问世,总是新技术的结晶,运输业以这样的潜力推动着技术进步,催化着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

第四,运输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跨国公司是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体,跨国投资、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发展了原料运输领域的大型化、散装化运输和成品、半成品运输领域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极大地提高了运输能力,改进了国际货物运输的快速性、便捷性、多样性、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才能得以蓬勃发展。而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正是由于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从而推动了包括经济一体化在内的广泛领域的国际化。

(3)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交通运输业负责完成经济社会生活中人和货物的空间位移,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是经济实现分工、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之一。对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 Rodan)首先提出了“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Capital Overhead)的概念,旨在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社会先行资本包括如电力、运输、通信之类所有的基础工业。他指出,“在建设消费品工业之前,必须建立主要的不可分的社会资本或基础设施。那么,现代经济增长初期的社会先行资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交通运输。”阿默德(Ahmed)曾经讲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运输设施的不足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瓶颈之一。通常,缺乏运输设施会导致难以引入其他社会基础设施,如教育和医疗服务设施。现代技术的传播、农业生产的投入以及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通过市场的联系,都会因为运输设施的缺乏而受到阻碍。作为上述和其他因素的结果,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部门)的生产率极其低下”。

从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看出,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经济先导性,其适度超前发展可以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现代化初期和中期,交通运输得到了政府广泛的鼓励和支持,为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是日本。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1953年国民经济已超过战前的水平,出现了交通运输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将交通运输建设作为第一重要任务,1953—1958年间,日本用于运输通信设施的投资占该时期公共投资的19.2%;1960—1970年间,这一比例迅速提高到44.6%。由于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日本只用了4年时间就使人均GDP从2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迅速迈入了中等发达水平国家行列。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缺乏,经济实力落后,采用了直接性生产活动(DPA)优先发展战略。从短期看,这种发展战略确实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困提供了一条有效、现实的途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产业部门增多,产业之间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在部门之间依赖程度增大的情况下,结构效益就上升到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滞后发展的瓶颈效应就逐步显现,交通运输会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投资向DPA倾斜,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滞后的瓶颈作用逐渐显现,例如在2003—2005年,由于运输通道能力的不足,使得煤炭等能源运输受到制约,导致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电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了保证能源运输,运输部门只能压缩其他产品的运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幸运的是,我国已经对交通运输的瓶颈有了清醒的认识,并已经提出来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使其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3.2 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轨道交通最显著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城市与城镇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自由村落市场—城市—城市圈—城市带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交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交通能够满足城市要求、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时,这个发展过程就会得到加速,否则就会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而是一种资源,其与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一起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资源。

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框架的支撑,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不仅是追随者,而且是引导者,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优化城市的结构,还可以调整城市的布局和功能,不仅有利于城市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工业中心、生活中心的科学建设与形成,还有利于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发展由摊饼式发展向组团式和带式方向发展,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生态城。

轨道交通可加速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区域、城市一体化的进程,能更好地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区域层面考虑,尤其是相对密集的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区,轨道交通线路可将它们连接起来,缩短时空,相互协调发展。通过城际轨道将城市周边主要城镇与城市次中心联系起来,以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市区层面的地铁与轻轨主要是依据客流要求进行选择,客运量大的城市可以选择地铁或与轻轨相互形成轨道网络,客运量相对较小的城市可选择投资较少的轻轨交通。

轨道交通可以极大地发散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一省甚至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城市—城市圈—城市带的组合纽带。轨道交通系统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和区域的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城市和区域的主要标志之一。

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的客运交通方式,对带动城市经济综合发展、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土地合理运用,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世界各国拥有地铁和轻轨系统的城市已有300多个,这些城市都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良好的客运市场需求和坚实的经济基础。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和聚集辐射能力的重要力量。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有序地外延拓展,需要依托某种交通方式来实现。在快速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布局模式从圈层式外延发展,走向轴向发展、紧凑式布局的城市格局,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表征。一方面,城市的轴向发展与紧凑式布局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减少城市交通堵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为城市的轴向发展和紧凑式布局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导向。从区域层面看,多个轴向发展的城市通过轨道交通的相互连通,也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城市。

发展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具有导向作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了带形城市理论,出现了沿主要交通轴线的带状发展理论。现代带状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是经济带,如拉动了全国经济的日本东京-大阪经济带、韩国首尔-釜山经济带等。在经济带上的各城市间,除了有高速铁路联络之外,还建有公交型城市轨道交通网,使各城市间显著缩短了时空距离,这样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羁绊,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轨道交通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通过城市交通的合理布局,引导不同的交通资源实现空间的合理配置,以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地下都已构筑起一个上下数层、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有的还在地下设立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与地铁一起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地铁车站建筑构思新颖、气势磅礴,富有艺术特色。乘客进入地铁车站,犹如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地铁车站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旅行者,并成为该地的重要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国家的地铁与地面铁路、高架道路等联合构成高速道路网,以解决城市紧张的交通运输问题。地铁现代化的发展,已成为城市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带动上,即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涉及运营管理、车辆运用、通信信号控制等多个方面,因而会从建设、运营、设备采购等不同角度影响到多个产业。比较直接的产业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业、工程建筑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和机电设备制造业。间接的产业主要有: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带动的产业链影响较大,如带动原材料、建筑、机电、电子信息、金融和相关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根据测算,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为1∶2.63,加上带动沿线周边物业发展和商贸流通业的繁荣等,间接贡献则更高。因此,通过投资建设轨道交通,将促使居民出行和消费增长,直接带动GDP增长。轨道交通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可为财政收入开创新的增长点,又可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调控得当,轨道交通建设经营可望进入良性循环。

轨道交通的运营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且建设投资额大,所以其商业化运营往往亏损,要实现盈利,就要大力发展广告、商业和房地产业等。因此,轨道交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在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造价中,土建工程一般可占到40%左右。巨大的工程施工需求为工程建筑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土建工程比较复杂,尤其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往往要购买专用的地下、地基施工设备,以满足庞大的施工作业需求。因此,工程机械制造业将会因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而受益。

轨道交通行车密度大,运营管理的要求高,需要相应地配置先进的机电设备以保障运输系统的运转。轨道交通常用的机电设备包括动车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等,其中造价最高的部分是动车组。机电设备的采购一般占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工程造价的40%左右,因此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又为机电设备制造厂商带来了市场。

轨道交通运营与沿线土地开发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体现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由于有了便利的轨道交通,改善了沿线的区位条件,促进了沿线土地的增值,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高效的土地利用也为轨道交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为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客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