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让理性来代替情绪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每天只做一件事——哭。

如我们所说,情绪表达着一种信息,因此,当我们哭的时候,妈妈就知道我们是有了某种需求,或者来喂奶,或者来哄我们,或者来帮我们换尿片……

也就是说,对于婴儿来说,对外表达情绪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在更多的时候不能再继续用婴儿闹情绪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和寻求满足。我们被教会用更准确直接和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事实上,如果你想吃东西,一句“妈妈我饿了”要比哭上半天更有效果,当然,也更省嗓子。所以,下一次当你饿了的时候,你会选择找妈妈要吃的,而不是哭。于是,由于理性的发展,我们不再那么容易闹情绪。

人的成长,就是慢慢学着用理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尽量少用闹情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个孩子在商店里蹲着不走,大闹着要妈妈给他买变形金刚,人们会说“这孩子真是没长大”,因为他还没有学会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需求。

我们很少见到一个成年人,由于加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耍赖撒泼,这是因为他已经不是孩子了。

不过,偶尔也会看到和孩子一样的成年人,他们用理性处理问题、满足需求的能力很弱,遇到事情还是动辄闹情绪,他们期望以闹情绪的方式逼迫对方就范。这说明在那一刻,他们的心理年龄回到了孩子的阶段。一个女孩因为中秋节男孩没有送他礼物而大闹,男孩一头雾水——“中秋节也需要送礼物?”赶忙跑过去道歉,女孩却不依不饶,因为在她看来,所有的节日都应该是情人节,清明节也不例外。

这女孩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她如果想要男孩购买礼物或表达重视,完全可以用主动要求或暗示的方式,让男孩意识到她对于节日的看重,但她选择闹情绪,结果反而让男孩觉得“这姑娘真是个没有长大的公主”。不过反过来说,情侣间太理性了也就不浪漫了。但是太多情绪同样也不会浪漫。

人成长得越成功,人格越完善,就越是能够用理性来处理问题。反之,那些总是处于情绪化状态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缺失,导致他们没有掌握好使用理性的技巧。

不过,理性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情绪。

首先,情绪容器容量再大的人也是有上限的,只不过他们容纳情绪的能力更强,但当到达情绪的临界点时,他们的情绪也一样会爆发。

其次,所有人的情绪不光有上限,还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触碰的,一旦触碰,情绪立即爆发。

譬如,一个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偶像,容不得一丝一毫对偶像的亵渎,此时,哪怕别人客观地批评她的偶像,她也会瞬间爆发情绪。这样的人未必没有理性,他们在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可能很理性,但对于某些事他们容忍不了,这就是情绪容器的底线。

当然,更确切的底线是指我们每个人内心在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创伤,我们把它们深深藏在心底,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无意碰触到,这个时候情绪就会冒出来。这个情绪或许是我们重新体验了过去的创伤,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过去的伤口不被碰触。

最后,在关乎绝对安全的情况中,人是需要瞬间产生情绪和行为反应的。

比如,一个人行走在马路上,忽然背后一声刺耳的声音传来,他瞬间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朝旁边跳开,此时,一辆失去控制的车刚好从他身边飞驰过去。

在人的大脑结构中,和情绪相关的原始脑的运转速度是理性脑的80~120倍,在特殊的情况下,人需要作出瞬间的反应而非理性的反应。就像在遭遇车祸的时候,你不会选择停在那里思考“我该不该跳开?”“我该从哪个方向跳开?”……

董老师心理课堂

哭本身不是情绪,而是情绪的表达,或称作情绪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