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员工幸福感的内涵

何谓员工幸福感?简单地说,员工幸福感是个体在组织中对于是否幸福美满的感受。幸福感是人类史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一直受到学术界与实践界的追捧。在实践界,设有“飞跃奖”(Leap Awards)用来表彰在员工幸福感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的公司。学术界对其热情也很高,员工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主观幸福感,另一个是心理幸福感。它们背后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前者建立在快乐论的基础上,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快乐即幸福;而后者则强调,单纯的快乐不完全等同于幸福,幸福还在于实现了个人潜能。现在主流的幸福感研究集中在心理幸福感上,因为心理幸福感更加全面、具体,能让人们完全理解幸福的含义。幸福感的内涵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代表,即happiness(快乐)与well-being(安好及幸福)。

近年来,员工幸福感研究在西方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中国也是热点话题。我们以“员工幸福感”为关键词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术资源发现平台进行搜索,得到了近年来该主题在学术期刊上的发表情况,趋势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05年,员工幸福感在期刊上发表较为稀少,之后在2009年,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最近几年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员工幸福感的文章数量稳定在200篇左右,幸福感是期刊中的“常客”。从员工幸福感的学术发展趋势来看(见图2—2),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数量较多,从2005年开始,报纸文章也开始涉及员工幸福感,表明中国企业实践界逐渐开始关注员工幸福感。在员工幸福感研究兴起的同时,我们需注意其背后隐含的假设,即在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员工缺乏幸福感的问题逐渐突出,关乎企业绩效甚至企业生存。

图2—1 “员工幸福感”期刊学术发展曲线

图2—2 “员工幸福感”各类型学术发展趋势曲线

在幸福感研究中,学者对员工幸福感概念体系的发展做了不小的努力。研究者刚开始对幸福感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员工幸福感可以通过测量员工工作满意度来了解,如很多人利用Diener等人(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来测量员工幸福感。后来,研究者认识到员工幸福感比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更为宽泛,甚至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幸福感高的人不仅表现在满意度高、积极性强,也表现在身体健康、衣食满足,还表现在被社会其他人所认可。当然,可能并不需要每一个条件都满足,只要积极情绪的体验总和高于消极情绪的体验总和,员工就是幸福的。目前,学术界常采用Ryff等人(1995)编制的六维度模型量表,即个人成长、独立自主、生活目标、积极关系、自我接受及环境掌控来测量心理幸福感。该模型抓住了员工幸福感的本质,但这种幸福感的分类遭遇到跨文化的挑战,它的内涵界定更多基于个人主义的文化。相反,在东方这种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幸福感可能更多源于与别人的积极联系或互动,而职场中的员工认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在幸福感中的比重更大。因而,我们需要利用更加本土化的幸福感量表来测量员工幸福感。

员工幸福感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幸福感是一个现象学事件(phenomenological event),也即,当员工主观感受到幸福时,他们就具有幸福感;其二,幸福感涉及情绪状况,当员工具有幸福感时,他们更倾向于体验积极的情绪;其三,员工幸福感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它的决定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本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积极特质、工作环境、工作特征、工作—家庭平衡、社会关系及职业发展等。但是,从测量层面考虑,调查如果涵盖以上各个方面,会花费不少的精力,而且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问卷结果与真实值会有偏差。本次调查采用单一题项来度量员工的幸福感,这种测量在理论与操作层面是可行且有效的,比如Wanous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有时候单一的测量题项其效度会更高,特别是当构念比较宽泛与抽象时。本次调查的测量题项涵盖了幸福感概念中的“快乐”与“个体潜能”,从整体上评价了员工的幸福感。

对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升员工幸福感能有效解决员工的心理与精神问题,进一步消除员工内心的焦虑、抑郁与紧张,进而杜绝“过劳死”、“衰老族”、自杀等现实问题。另外,员工的幸福感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企业所特有的“快乐竞争力”,大大提高企业战略制定、实施、控制及调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