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受访企业基本情况小结

此次受访的153家企业来自全国14个地区7个大区,涵盖了包括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在内的诸多重要行业。企业的性质也非常丰富,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与外资独资企业都有所涉及,且以民营企业为主。在受访企业中,既有家族企业,也有非家族企业;既有实力雄厚的上市企业,也有蓬勃发展的非上市企业;既有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企业,也有历史悠久的老企业,但百年企业有所缺乏。总体而言,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满足了多元化、多样性、典型性的调查要求。

从受访企业的管理效能来看,各个企业之间业务绩效的差异较大,既有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80%的企业,也有出现负增长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大不相同。调查结果显示,在三种战略的实施中,对于业务绩效,增长战略的效果相对较好,稳定战略次之,收缩战略表现最差。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企业社会责任也千差万别(见表1—12和表1—13)。企业管理效能的差异可以说是企业资源配置、创新、战略等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特征等外部因素协同决定的。就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企业资源较丰富,管理能力和知识资源都较充沛,但是企业资金、技工等硬资源较为缺乏。这种资源结构极大限制了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可能发现了有利的创业机会,但资源却无法支撑,因而不得不放弃。企业需较快调整自身的资源结构,至少保障基础资源的丰富度。同时,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状况一般,员工压力较大,而健康指数一般,女性健康指数低于男性。此外,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都刚过及格线(绝大多数没超过70),对于企业战略、绩效的支撑较弱,是企业有待加强的地方。可以说,企业管理效率、效能的提升可以从这两个突破点入手。值得一提的是,受访企业的组织合法性都较高(超过70),它们大体能获得其他社会行动者的接受或认同,这使得它们能较方便地获取发展所需的关键战略性资源。关于外部环境,企业CEO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感知偏冷,因而企业的投资热情较低,同时,各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较低,不能为增长战略的失败担责,所以,实施稳定战略企业颇多。调查数据显示,实施稳定战略的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实施增长战略的企业仅有20%。虽然稳定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企业调整并提升管理能力、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但从长远来看,稳定战略必须转型,企业要将视野从仅关注内部管理与资源的过程中延伸出来,寻求外部成长,这样才能创造基业长青的神话。

就企业的创新而言,我们发现,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度较上期调查有所提高,创新意识已深入企业内部,企业全体员工开始参与创新管理。同时,调查发现企业科研机构的数量在一定限度内能提升企业创新氛围,超过这个限度后,正向影响作用可能不复存在。对于商业模式创新,高绩效的企业往往在价值主张上进行创新,而且在不同模块上的创新程度不一样。调查结果启示我们,企业需根据现实状况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模块进行创新。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的创新思想主要来源于CEO与中高层管理者,一般员工与技术员工贡献创新想法的程度较低。由于一般员工与技术员工可能分别直接面对客户与生产、管理,因而可能比管理者更快发现管理问题或创新机会,未来需加强该类员工的创新贡献度。在创新外部开放度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较少。由于政府是法律、标准的制定者,其政策导向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企业需时刻保持与政府的联系,甚至参与到政府制定行业标准的过程中,这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能。另外,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特性,其理论与技术上的创新无疑是超前的,而这些超前的技术或知识极有可能成为企业下一个增长的引爆点,忽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会让企业丧失“成为下一个华为”的机会。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需时刻保持创新开放度,积极构建企业关系网络,保证获得创新想法的效率,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就外部环境特征来看,受访企业表示企业环境的包容性一般,企业在获得实施战略所需的关键性资源时有一定的风险。同时,环境不确定性较大,而且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环境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要么去适应环境,要么去改变环境,成为环境的主导者。企业要想取得良好、持续的发展,必须正本清源,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开始考量,厘清自己的管理哲学或理念,在时代背景下进行适度创新,及时提供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进企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