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方法研究
- 李国锋 刘黎明
- 5240字
- 2020-08-29 23:57:17
第二节 税收经济决定论
宏观经济均衡模型是分析经济变量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本节通过对IS-LM模型分析框架予以修正给出了经济决定税收的宏观数理经济模型,以便分析各经济要素变动对理论税收收入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经济决定税收理论的理解,而且为本书研究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寻找税收收入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经济决定税收的数理经济模型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图2—1描述了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决定模型的基本结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关系。其中,IS曲线是商品市场均衡线,表示的是能使支出与收入均衡的利率与产出水平间的组合关系;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线,表示的是能使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均衡的利率与产出水平间的组合关系;IS—LM模型刻画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状态。
本节从基于图2-1的IS-LM模型的构建入手,给出了IS-LM均衡状态下,税收收入的经济要素决定的数理经济模型。
图2-1 IS-LM模型的结构
资料来源:〔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和斯坦兹(2003),第221页。
(一)商品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中,商品的总需求(AD)可分为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等方面的子需求,因而总需求可由(2.5)式决定。
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对于均衡产出Y(一般是指GDP),有
为导出商品市场的均衡曲线——IS曲线,首先需要研究确定各子项需求行为的决定关系,本研究给出以下假设。
(1)消费需求。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绝对收入假设,考虑到利率(R)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函数的形式设定为
其中,表示自主性消费水平,0<c<1为边际消费倾向,r>0衡量的是消费行为对利率水平的反应程度。Yd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用来考察实际进入居民手中并可由居民自主支配的收入,它衡量的是居民家庭的收入总额,包括对家庭的转移支付(TR),且扣除了对家庭的税收(TAX),即
(2)投资需求。凯恩斯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利率,利率低时投资就高,反之就低。根据加速原理,投资函数的形式设定为
其中,表示自主性投资支出水平,b>0为边际投资率,i>0衡量的是投资支出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3)财政政策。假定政府支出水平不变,转移支付水平不变,同时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即有
(4)净出口需求。一般的理论模型可表示为NX=f(Y, Yf, EXC),其中Yf为国外需求,EXC为汇率。简化起见,不考虑国外需求,假设净出口为国民收入Y的线性函数,考虑到利率的影响,净出口函数的形式设定为
其中,表示自主性净出口水平,x>0为边际净出口率。er表示利率变化引起的边际汇率变动,xe表示汇率变化引起的边际出口倾向的变化。xeer表示利率变化对净出口的边际综合影响。
将(2.7)式、(2.9)式、(2.10)式、(2.11)式代入(2.6)式,有
整理后,IS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二)货币市场均衡
在货币市场中,货币的需求是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函数的形式设定为
其中k, h>0分别反映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对收入水平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在中国,名义货币量M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假定价格水平保持在-水平上,M相对稳定在水平上,则实际货币供给量为。则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LM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三)基于IS-LM曲线的经济决定税收的宏观数理模型
将(2.12)式和(2.14)式相复合,有
结合(2.10)式,整理得
引入记号ω≡r+i+xeer表示消费行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水平对利率R变化的综合边际效应,记表示自主性支出水平,则IS-LM均衡状态下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决定模型可表示为
二、决定税收的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由(2.15)式很容易得到下列关系:
由(2.16)式~(2.24)式所表示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边际消费倾向c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是有条件的。由(2.16)式可知,当,即,经济发展难以满足自主性支出水平的要求时,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将降低税收收入,而当<(1-b+x)Y+ωR时,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将提高税收收入。
(2)边际投资倾向b的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增加有正的影响。请注意,计算(2.17)式时的假设是其他条件不变,包括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理论上,总投资等于总储蓄。这是IS-LM模型的基本假设。短期内,消费与储蓄是对立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必然伴随着边际储蓄倾向的下降,而投资源于储蓄。现实中,由于各种变量的共同影响,二者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刘新利,2000b)。
(3)边际净出口倾向x的提高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由(2.18)式可知,这与现实是一致的,是出口退税政策的直接效果。这是国际贸易份额构成TE/R模型中的关键变量的理论基础。
(4)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提高税收收入,但对应于Y的边际货币需求k的提高将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从(2.19)式和(2.24)式中可直接得出这个结论。有的文献将货币化程度引入TE/R模型可从此处得到解释。
(5)在正的利率条件下,对应于利率R的边际货币需求h的提高将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消费行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水平对利率R变化的综合边际效应ω的增加将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这是(2.20)式和(2.21)式的结论。
(6)自主性支出水平的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增加有正的影响。在(2.22)式中,,政府支出的增长对税收收入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果将(2.15)式中的理解为对公共服务支出的需求,那么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将推动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可见,税收收入能力或税收努力不仅受到供给因素的促进,而且受到需求因素的拉动。
(7)关于总产出(GD P或Y)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2.23)式中的边际消费倾向c和边际国民投资倾向b-x可知,如果边际消费倾向c<1-(b-x),那么Y的增长将导致税收的下降。如果边际消费倾向c>1-(b-x),则需要考察均衡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对产出的反应,也就是要考察的符号来确定Y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GDP的增长是一定会促进税收收入增长的。
总之,总产出(GDP)、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市场利率、货币供给以及政府支出等经济因素对税收收入都具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第(1)、(6)、(7)项的分析中,实际上蕴含着对经济结构关系的判断。也就是说,除了经济发展、政府支出等因素对税收收入具有影响外,经济结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影响税收收入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在后续章节对这些因素予以分析。
三、税收流失的收入影响效应模型
学术界普遍认为,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税收流失直接减少了当期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减轻了纳税人的缴税负担,使得实际税率降低,产生了类似减税的效应,刺激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拓宽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当于部分抵消了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直接影响。梁鹏(2007)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即使考虑税收流失的减税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即边际消费倾向c≠1时),通过减税效应扩大税基而增加的税收收入也仍不足以弥补税收流失给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影响的综合结果是使得财政收入净减少。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当边际消费倾向c=1时,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净影响为0,即无影响,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政府治理税收流失问题的决心。这种无影响的情况真的存在吗?对此,我们并不认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梁鹏(2007)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只考虑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就相当于仅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实物均衡上,所以其结论有失一般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所以,经济的总体均衡必然是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不仅仅是实物市场的均衡。因此,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必须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而此时计算得到的产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产出,才能用来研究当代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问题。本节我们引入税收流失率e(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并借助IS-LM模型,研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下,税收流失对税收收入的净影响。本节证明了税收流失对税收总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加强税收征管,控制税收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就是利用IS曲线和LM曲线找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同时满足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和利息率均衡条件(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产出,即均衡产出Y*。为此,我们引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分别推导出这两条曲线的方程来求解该均衡产出。
(一)IS曲线方程的推导
IS曲线是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其表达式为其中,Y代表总产出(或总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AD代表总需求,它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决定。
假设消费C为可支配收入Yd的增函数,它表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消费C也随之增加,不考虑利率的影响,其表达式为其中,代表自主性消费水平;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0≤c≤1),即可支配收入Yd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C的平均变动额。
不考虑政府对居民家庭的转移支付,居民可支配收入Yd等于收入Y减去税收实际征收额TAX,即
Yd=Y-TAX
而税收实际征收额TAX等于依税法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tY减去税收流失额etY,即
TAX=tY-etY=(1-e)tY
其中,t代表名义税率,即应征税收额与税基Y的比率(0≤t<1); e代表税收流失率,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0≤e<1)。
为简化研究,再假定投资I与利率R的关系式为
其中,代表自发投资支出水平;i代表利率R每变动一个单位,投资I的平均变动额(i>0)。
最后,假定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是不随利率i和国民收入Y变化的常量,并分别给定其水平和。于是,将这些假定条件带入(2.25)式得到IS曲线方程:
(二)LM曲线方程的推导
LM曲线是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其表达式即(2.14)式。
其中,参数k和h分别反映真实余额对收入水平与利率的敏感程度,且k>0, h>0。
基于上述分析,联立(2.26)式、(2.27)式,解得均衡产出Y*为
其中,代表自发支出,
假定不存在税收流失(即e=0)时的税收收入(即应征税收额)为Te=0,则有
假定存在税收流失(即e> 0)时的税收收入(即税收实际征收额)为Te>0,则有
那么由于税收流失而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额为Te>0-Te=0,即
根据参数和给定常数的经济意义,不难看出(2.31)式恒小于0,即Te>0<Te=0。一般性的结论是:税收流失一定会减少税收收入,根本不存在无影响的情况。(2.31)式的政策意义在于为政府控制税收流失提供了经济因素分析的数理依据。
四、控制税收流失的经济条件
尽管从理论上论证了税收流失一定会减少财政税收收入总量,但是对于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一些学者却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政府打击税收流失会遏制经济增长。原因是税收流失率与均衡产出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即随着税收流失率的降低,均衡收入会下降,如(2.28)式所示。
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税收流失率的降低绝不是自发行为,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稽查并收缴这部分违规所得。而政府打击税收流失需要投入资金,这相当于增加了政府购买,刺激了经济增长,从而抵消了由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造成的均衡收入的损失。因此,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同样存在两面性。如何均衡政府税收稽查的成本投入与最终收缴的违规所得,才会使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有收益(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影响经济增长)呢?
假设政府投入资金ΔG用以打击税收流失,使得税收流失率由e1降为e2(e1>e2),均衡收入由Y1变为Y2,收缴违规所得共计(e1-e2)tY1。那么,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政府必然要求Y2≥Y1,即有
得到
另外,政府为了能够在打击税收流失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政府是非营利机构,无须满足收益最大化),减轻财政负担,还必须使得收缴的违规所得不小于资金投入量,即有
于是,联立(2.33)式和(2.34)式,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当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2.35)式时,即收缴的违规所得介于资金投入量和它的倍时,才能使得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当收缴的违规所得不满足(2.35)式时,那么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就要么会遏制经济增长(当收缴的违规所得小于资金投入量时),要么会加重财政负担(当收缴的违规所得大于资金投入量的倍时),且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本意,所以整个稽查工作也难以继续。这个结论从一个侧面给出了以下事件发生的理由,即中国自1985年开始的经历了12年的税务大检查,终因成本过高且效果有限,被国家财政部宣布以后不再进行。
然而,尽管一年一度的税务大检查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因为无论从税收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税收流失影响社会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对其予以坚决打击。中央政府只有在不断完善税法制度、提升税收稽查能力的同时,逐步使得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2.35)式,才能推动整个税收稽查工作持久、顺利地进行,也才能保证中国过多的税收流失最终减少到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