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CPI子成分的时序特征

CPI是一个总量指标,它所反映的是经过加权平均后的总体价格水平,其变化幅度综合反映了各类居民消费品和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中国CPI的分类体系在2001年经过了调整,此前一般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衡量总体物价水平的指标。自2001年至今,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

根据现行的CPI分类体系,本章选取了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CPI八大类的时序数据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CPI的分类数据(月度同比)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CEIC数据库。为方便,我们把CPI的八大类子成分(同比增长率)分别简记为食品(FOOD)、烟酒(TABACO)、衣着(CLOTH)、家庭(HOUSOLD)、医疗(MEDICINE)、交通(TRANS)、教育(EDU)和居住(RESIDENCE)。图3—1分别描绘了总体CPI通货膨胀率及其八大类子成分的时序图。

图3—1 总体CPI通货膨胀率及其八大类子成分的时序图

由图3—1可知,CPI八大类子成分的动态走势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例如在2002年,食品类和医疗类通货膨胀率呈现下滑态势,烟酒类通货膨胀率则有所上升,而在2003年前者上升后者下降;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的走势可以看到,食品类通货膨胀率下降最为明显,医疗类和居住类通货膨胀率有小幅下滑,而其他各类通货膨胀率则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总体来看,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动态走势与总体CPI通货膨胀率最为接近,而其他子成分彼此之间以及其与总体CPI的动态路径存在不同的时滞也暗示出CPI内部子成分对总体CPI可能存在不同的动态传导。

当然,CPI的八大类子成分在总体CPI中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表3—1归纳了CPI八大类子成分在总体CPI当中的权重情况以及样本内各类通货膨胀率的均值、中值等统计信息。表3—1中的统计量显示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5.6%)和波动性(6.6%)都是最高的,平均值居次位的是居住类,然后依次是教育类、烟酒类和医疗类。另外,按照表3—1中CPI通货膨胀率子成分的权重,图3—2描绘了各个子成分加权后的堆积柱状时序图(图例中的百分数表示各自的权重),从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各个时期不同子成分对总体CPI的贡献情况,其中食品类在2004—2005年以及2007—2008年对总体CPI的贡献最大,而在其他时期居住类和教育类的贡献比较大。

图3—2 总体CPI八大类子成分的堆积柱状时序图

表3-1 CPI子成分权重与样本内统计信息(%)

注:样本区间为2001年1月—2008年8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值得注意的是,CPI及其子成分动态路径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以上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统计分布特征上。图3—3刻画了拥有92个观测值的样本内CPI及其八大类子成分的边际分布情况,其中密度分布函数使用艾氏核函数(Epanechnikov kernel)进行估计与平滑处理。从图3—3中可以看出,不同子成分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峰度和偏度差别都非常明显,例如食品类表现出极度的低峰厚尾,而交通类则是尖峰薄尾,总体CPI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

图3—3 总体CPI通货膨胀率及其八大类子成分的边际分布情况

以上数据分析说明,CPI分类数据彼此之间以及其与总体CPI相比,动态走势与统计特性都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特点暗示了CPI分类序列包含的信息可能比加总之后的CPI总体数据更加丰富,因此有必要对CPI子成分的动态传导特征及其对总体CPI的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