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哲学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陈波
- 439字
- 2020-08-30 00:56:47
第四章 “是”的逻辑哲学分析
“是”在汉语中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作名词、代词、动词、量词,也可以作语句连词、语气助词等。在印欧语系中,“是”的用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可以作动词(to be)和名词(being)。当它作动词时,有人称和时态变化,在句子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构成“S是P”这样的主谓式命题。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S是P”这类句式中,“是”的意义是什么?它起什么作用?究竟表示S和P之间的何种关系?对于它的意义或作用的不同解释,在逻辑和哲学上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一般浅尝辄止,不予深究。但我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是”的意义的精确分析,不仅对于逻辑学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哲学也是重要的:这里隐藏着理解不同的哲学立场特别是不同的逻辑类型的秘密。本章将区分出关于“是”的意义的九种理论,即存在理论,外延理论,内涵理论,同一理论,扩大理论,相似理论,语用理论,实体—属性理论,个别—一般理论,并通过对它们的阐发与评述,着力揭示上述主题,并得出另外两个有方法论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