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题策划

从赵家璧谈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李天英·

赵家璧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民国时期最优秀的文艺图书编辑,在他60余年的编辑生涯中,主编了多部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籍,《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多部丛书影响深远,其中《中国新文学大系》更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赵家璧作为成功编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拥有一批名家作者,有人称他为“邀约能手”。赵家璧曾说:“之所以有今天这番成就,在于结识了诸多作家朋友。”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几套大书编下来之后,进入赵家璧实际作者名单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郑振铎、郁达夫、阿英、周作人、洪深、朱自清、郑伯奇、老舍、巴金、丁玲、叶圣陶、施蛰存、沈从文、张天翼、丰子恺、凌叔华、沈起予、徐志摩、朱光潜、谢冰莹、俞平伯等几十位一流高手。各路名家学者都愿意把书稿交给这样一个当时资历尚浅还没有什么名望的年轻编辑,这样的编创关系,非同寻常,耐人寻味,值得今天的编辑研究学习。

赵家璧入道之初,就对作者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当首批问世的丛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我开始认识到必须大胆地冲向社会,向具有影响的作家组稿。得不到作家的支持,编辑将束手无策,一事无成!”赵家璧开始运用各方人力资源扩大自己的组稿对象,为组稿打开局面。他运用同乡资源组稿,在编辑《一角丛书》时,他向自己的同乡施蛰存约稿;他利用师生资源组稿,《一角丛书》最初的约稿班底,主要来自他光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如徐志摩写的《秋》,穆时英写的《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等,徐志摩还介绍陈梦家写了《不开花的春天》,介绍何家槐写了短篇小说集《暧昧》;他还积极运用同事资源组稿,在郑伯奇进入良友图书公司后,赵家璧通过郑伯奇介绍,认识了“文总”、“左联”、“社联”的进步作家如杜国庠、夏衍、周扬、张天翼等,结识了包括鲁迅、蔡元培、茅盾、郑振铎等文化巨匠,鲁迅又介绍葛琴、周文等的创作小说,梵澄、夏征农等的翻译作品交给良友出版,而胡适、周作人、朱自清成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都是通过郑振铎代邀的。通过灵活运用老师、同学、同事、同乡等各种人力资源并不断延伸扩展,赵家璧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为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邀约名家是赵家璧一个重要的组稿策略,这使他编辑的图书有很好的内容保证,也极大地吸引读者购买图书。

赵家璧之所以有这样雄厚的作者队伍,跟他与作者真诚相见,更时时为作家着想有很大关系。当时上海出版界采用两种付酬方式。一是版税制,按书上标明的定价,根据实销册数,付10%或15%的版税,在交稿时可预付一笔版税;二是买断版权,每千字5~10元或更多。赵家璧往往采用第一种办法,让作者多版多得;在收到作者交来的稿件后,他还常常及时寄给部分预支的版税。这样的措施受到了作者的欢迎和称赞。如老舍的《离婚》交稿后,赵家璧及时将预付的版税寄给他,解决了老舍的一些生活困难,也加深了与老舍的友谊。再如当丁玲创作的《母亲》收在《良友文学丛书》中正式出版时,丁玲正身陷囹圄,赵家璧按照鲁迅的指点,将版税分次寄给丁母,解决了其母的生活困难。凡是他经手的书稿,稿酬从不拖欠。他富于服务精神,“拿出为作者服务到底的精神,多管一些事”。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选题萌芽之初,他就充分考虑到了相关史料“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搜集,然后供应给编选者”。朱自清在《导言》中就多次提及赵家璧为其搜集、函寄资料,且其中不少是人所未见的。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细小的杂活儿,加强了他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赢得了作者的信任。

赵家璧与作者交往以诚相待,但同时又讲究策略和方法,善于揣摩组稿对象的心理。对于本已熟悉的作者,他的约稿直截了当,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讨教选题,不失时机地请他们引荐作者。对于功高名盛的大家,他的约稿往往谨慎持重。如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他有心请鲁迅分编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以外的小说作品集,但让鲁迅来编“杂牌军”,他心中既没有把握,又觉得惶恐不安。此前他虽与鲁迅相识,但在专程约稿时,还是拉上了鲁迅信任的郑伯奇同去。商谈时,他先阐述编辑计划,在鲁迅对其他已定的编选者无疑义的情况下,最终提出恳求,使鲁迅“当场就答应了”。后来,他又在郑伯奇的建议下,将先拟称的小说甲集、乙集、丙集,改称为一集、二集、三集,因为甲乙丙,在语意中容易产生等级的联想,而一二三,则更多地是表示顺序的先后,而且特别将鲁迅编的小说丙集,调改为小说二集,使其无殿后之感。用心之细密,由此可见一斑。

时时与作者联系,巧妙运用催逼艺术,促使作者及早交稿,缩短出版时间,是赵家璧组稿的另一法宝。他从不偷懒地以为,组完稿子就已经万事大吉,而是全程跟踪作者的写作进度,保持与作者的通信联络,有时甚至催逼作者交稿。叶圣陶曾在《四三集》序文中说:“印在这本集子里的几篇东西,同以前的东西一样,都是杂志编者 ‘逼’出来的。信来不止一封,看过之后,记在心上,好比一笔债务,总得还清了才安心。”胡适答应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建设理论集》并撰写导言,但刚开始迟迟没有动手。赵家璧就特地去拜访他,送他一册样书,并敦促他早日把导言写出来。不久,胡适就把文稿交齐了。适当的“催逼”不仅使书稿在时间上有了保证,而且还使得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赵家璧曾说:“作家是编辑的衣食父母,反过来编辑向作者敦促、劝说、恳求,甚至不断地逼请作家动笔,有时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编辑的情深意切,打动了作家的心,作者就下了赶快写的决心。”

赵家璧虽然办事勤巧,对作者的服务和利益又非常尽心,但这些都还不是他猎获名家书稿的最重量级武器。他打开名家心扉的关键在于他每一次的约稿征程,都怀揣着一个不同流俗的选题构想和编辑方案,其中浸透出来的文化意义和出版价值,能够让作者感同身受,自觉自愿地围绕着编辑者预先设计的出版主题,进行编著译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正是如此。当年他请郑振铎代邀胡适编选其中的《建设理论集》时,郑说:“我回北平后替你去找他吧,他看到这样一个不平凡的编辑计划,可能会感兴趣的。”郑振铎对胡适的心理推测从一定意义上道出了10位编选者的共同心声。有论者说,“《大系》出版工程的文化价值和宏大气度才是赵家璧能 ‘邀约能手’的事业基础”,10位编选者认为“给前期新文学结一回账,是很有意义的事”,才走到了年轻的赵家璧周围。要说吸引力,《大系》及其选题创意才是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在《大系》的10位编选者中,鲁迅、茅盾、郑振铎、阿英、郁达夫、郑伯奇等6位是赵家璧的作者,此前都曾为赵家璧主编的《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写过书稿。另4位是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和编选《戏剧集》的洪深。胡适、周作人以其地位之尊,居然也应赵家璧之请,并循其蓝图而为《良友》主持编政,选题的价值吸引力是决定因素之一。赵家璧曾说:“编辑工作有两种,一是把别人已有的作品集起来,编到丛书中,这要在选稿、选作品的过程中看出编辑的水平;而另一种编辑,要从无到有,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本来没有这套书,通过编辑的头脑,有了一个编辑意图,然后组织许多作家来实现你的意图,完成你的编辑计划,这可以说是创造性的编辑工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就带有这种性质。”

赵家璧编辑的很多书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被重印,成为“长命书”,这根源于他善于组稿,擅长联系名家作者。经他编辑出版的一本本著作,在经受了历史长河的沉浮之后,许多至今仍在“保留书目”的再版名单中。“书比人长寿”——他晚年回忆出版往事时,曾自豪地以此作为他一本著作的书名。

注:本文引文均出自赵家璧《编辑忆旧》(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