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中国区域经济
- 孙久文
- 3114字
- 2020-08-30 01:05:33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五大区域”,东部地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西北和西南地区扩大边境贸易,东北地区增强制造业支撑作用,在全国一盘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东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域,东部发达地区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国其他地区积累改革经验。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着沿海工业地带和内陆资源腹地,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皖江城市带等地区承接了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东部的“腾笼换鸟”置换了发展空间。西北和西南地区与我国周边国家接壤,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边境线,拥有诸多边境口岸,较早开展了与东盟、俄罗斯和西亚国家的边境贸易,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俄罗斯加入WTO,西部地区的边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成熟,配套设施完善。对外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技术交流密切,便于技术交流和引进,随着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东北地区在制造业领域仍然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部分地区局势趋于紧张。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下,国内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外需萎缩、贸易摩擦不断,内需不旺、投资乏力,各区域的经济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
一、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如图1—1所示,2011—2012年三季度,我国五大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平稳。其中,东部地区占据了全国GDP 50%以上的份额,中部地区居次位。2012年前三季度,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占据50.1%和21.0%的份额,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占11.7%和8.8%的比例,东北地区的比重为8.4%。
图1—1 2011—2012年各区域GDP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如下图无特殊说明,资料来源相同)。
观察2011—2012年各区域的经济增速不难发现,尽管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但增长速度却出现了大幅波动。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速降幅最大,从2011年一季度的最高值12.6%降至2012年二季度的10%,降幅达2.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降幅为2.1个百分点;东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见图1—2)。数据显示西部内陆地区在这一轮经济波动中,不仅保持了较高增速且稳定性较好。
图1—2 2011—2012年各区域GDP增速
注:季度累计值。
在区域经济规模上,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的形势没有改变,但以五大区衡量的发展速度延续了2008年以来发生的变化,中部、西南、西北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的优化打下了基础。
二、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和外贸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是:消费拉动4.4个百分点,投资拉动4.0个百分点,外贸拉动-0.4个百分点。
(一)投资总体上比较平稳
2012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2542亿元,同比增长20.7%,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22.1%,增速较9月下滑0.1个百分点(见图1—3)。从环比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94%。其中,中央项目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为3.3%,地方项目由于资金压力,投资进一步萎缩,缺乏持续力。
图1—3 “三驾马车”与经济增长
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8%,比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投资增速将达21%,2013年达24%。
表1—1显示,2012年1—9月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长最快,西北和中部次之,西南也超过23%,只有东部地区为19.4%,低于20%。东部地区主要是受困于民间融资问题和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而且5月出台的“稳增长”的政策对东部地区也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表1—1 2012年1—9月各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
资料来源:中经网。
分省区来看,超过30%增速的有:新疆、青海、贵州、甘肃、吉林、江西和黑龙江,主要都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福建接近30%。增速较低的有:上海(4.9%)、北京(6%)、广东(10%)、内蒙古(18.4%)。其他各省区市均在10%~20%。
(二)消费从下半年开始回升
2012年10月,全国的名义消费同比增长14.5%,回升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同样回升0.3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月份的103.9上升到10月的106.9。短期来看在中央“稳增长”政策的支撑下,经济运行已呈现止跌企稳的特征。
各省区的消费增长如下表1—2所示。
表1—2 分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经网。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来看,各省区市大体上在14%~15%之间徘徊,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略低。这种消费的趋势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和消费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体类似。
(三)进出口地区表现差异较大
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影响到了我国各区域的外贸发展,外向型企业的海外订单急剧减少,各季度的外贸增速大幅放缓。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只有西南地区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中部地区为21%,东北、西北和东部地区均在10%的增速以下。与2011年第一季度相比,东部、中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外贸增速分别下降了24.6%、22.6%、45.5%和19.8%,西南地区不降反升,上涨了15%,在全国各区域中一枝独秀,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见图1—4)。
图1—4 2011—2012年各区域外贸总额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西部两个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北地区的外贸增速下滑最为严重,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最高增速,急转直下至不足2%,居五大区域的末位。而西南地区则逆势上扬,在21个月中不仅保持较高增速,而且基本处于上升的态势,从30.6%提高到45.6%。
上述情况说明,在抵御外部风险方面,西南地区要优于西北地区,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外贸结构和贸易对象,总结经验以供其他地区借鉴。
总体上看,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中央项目投资成为支撑投资持续增长的动力;各区域的消费增长大体类似;东部外贸下滑,虽然中部和西南的外贸势头较好,但毕竟规模较小,还无法改变整体的分布格局。
三、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被打破、整体经济活动呈现出新的空间格局,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图1—5可以看出从1979—1990年中国四大区域人均GDP之间的相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图1—5 中国四大区域人均名义GDP相对水平
注:各板块的相对水平是以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计算而得。
从1991年开始,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推动之下,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人均GDP相对水平开始不断扩大,而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DP相对水平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水平则基本保持不变。从2006年开始,四大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开始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人均GDP相对水平逐年下降,而其他三大区域人均GDP相对水平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省际相对差距来看,2003年以后,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变异系数开始缓慢下降,在“十一五”末期,这种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见图1—6)。从下降幅度来看,2010年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变异系数比1999年要低9.2%,比2003年低15.1%。
图1—6 1999—2010年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相对差距变化
资料来源:中经网、国研网数据库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包括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
注:人均实际GDP加权变异系数,是以1979年为基期使用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指数进行缩减后,按人口进行加权计算。
再从省际绝对差距来看,从2008年开始,省际人均GDP绝对差距也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7。
图1—7 1999—2010年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绝对差距变化
资料来源:由中经网、国研网数据库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包括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以1979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缩减后计算得出。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相对差距还是从绝对差距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态势开始显现。如果这种态势能够持续下去,则表明中国的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发展进入到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