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欧洲最穷”变为“世界最富”

北欧目前给人的印象是“富裕”“发达”“和谐”,因为它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欧洲也属翘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20世纪上半叶,北欧诸国并不处于“前茅”“翘楚”的地位。那时,北欧是欧洲的贫困地区,冰岛被视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其他诸国也多属“贫困户”。工业化是从西欧、中欧逐渐推进的,地处欧洲边陲的北欧的工业化远落后于西欧。20世纪初,大多数的北欧人还是农民、渔民、伐木人,城市中只有相当“原始”的少数工业。在这些落后的工业中,劳资矛盾还非常尖锐,譬如挪威和瑞典就长期陷入罢工冲突的动荡,是当时世界上罢工率较高的国家。[1]这些冲突造成很多非常“不和谐”的事件,譬如1931年瑞典造纸厂的罢工引发军警开枪镇压,5人被打死,多人受伤,引起社会动荡。

北欧的社会民主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走上了政治舞台。欧洲的社会民主党是在19世纪发展起来的,和马克思主义关系密切,很多马克思主义政党使用了“社会民主党”的名称。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党后来改名成为共产党,另一些仍然自称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重要分歧在于:共产党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然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则主张通过和平与民主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在20世纪欧洲众多的社会民主党中,北欧的社会民主党表现得“不激进”“不教条”,这突出地反映在对待“阶级斗争”和“国有化”的问题上。

欧洲有许多社会民主党坚守阶级斗争的理念,认为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组织,要使用罢工等手段和雇主进行斗争,不应该妥协,北欧的社会民主党则不是这样。在1931年瑞典造纸厂罢工血案发生之后,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积极引导了劳资之间的妥协,1938年成功促成工会联盟和雇主联盟签署了合作妥协的协议,此后逐渐形成了协商风气。在围绕工资和劳工待遇问题谈判的时候,雇主和雇员通过协商的渠道来达成妥协和共识,对双方、对社会都有利。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下来,对二战之后北欧的经济腾飞贡献巨大。而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中,资方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往往不肯让步,工会则把罢工作为斗争武器频频使用,结果使整个社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