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数据和事实

1.2.1 数据

本章采用的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2007年的年报数据,包括所有国有企业以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其中,由于2001年和2004年缺乏本章需要的有关指标,故略去。

本章使用的指标包括四位数产业代码、所有制类型、地区代码、工资支出、增加值、资本存量、员工总数等。本章使用总资产规模来度量资本存量。工资总额包括:①应付工资;②失业保险金;③养老及医疗保险;④住房公积金;⑤总福利费用。企业工资支出占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为34%,低于投入产出表中的50%。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按照Hsieh andKlenow(2009)的方法,假设企业年报低报或漏报了工资,通过把企业年报的工资报酬乘以固定系数(本章乘以3.6),使得企业工资支出占增加值的平均比重调整为50%。[7]

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章舍弃了以下观测值:①总资产、员工总数、工资总额、增加值、应付增值税为空;②总资产、员工总数、增加值为负;③增加值低于工资总额。我们最终保留了大约每年十万家企业的样本。

表1—1报告了2005年企业年报中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8] 需要注意的是,表1—1中增值税税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属于正常,但最小值和最大值都出现了畸高的情况。这些畸高的增值税税率可能是数据质量的问题,也可能是正常情况。[9] 下文将针对数据质量问题对本章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表1—1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报描述性统计

999

1.2.2 有效增值税税率的定义及其分布

为了刻画企业增值税的实际负担,我们定义有效增值税税率τ如下:

τ=实纳增值税/增值额

2005年我国企业有效增值税税率的分布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尽管法定税率为17%,但企业的有效增值税税率差别巨大,均值为10%,标准差为11%。

998

图1—1 2005年企业有效增值税税率的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报》,2005。

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产业和产品差别导致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从表1—2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将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的标准差分解为产业内部的差异与产业间的差异,可知:90%左右的差异是产业内部的企业间有效税率差异造成的。

表1—2 企业间增值税税率差异的产业内贡献

997

注:a为各年样本数量。

b为所有企业间的增值税税率标准差。

c为产业内企业间的增值税税率标准差,先计算各个四位数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增值税税率标准差,然后对各个四位数产业对应的标准差进行平均。

d为产业内增值税税率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该栏的数值等于“产业内”一栏中的数值除以“所有企业”一栏中的数值。

造成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从理论上说,按照发票抵扣法(credit-invoice method),有效增值税税率τ可以表达为:

996

式中,py和qy分别为企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pm和qm分别为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和产量;τy和τm分别为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适用增值税税率。

企业的有效增值税税率与三个因素有关:①销项税率τy;②进项税率τm;③投入产出结构,pyqy,τmτy,即pmqm在进项税率和销项税率不相等时这个因素会影响有效增值税率τ。

在实际中,以下原因都会导致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τ的差异:①增值税链条的断裂(农业、服务业隔离在增值税体系之外);②非单一税率(存在13%低税率、出口退税以及零税率商品);③税收遵从(包括未记应税销售收入、伪造虚增进项发票、伪报出口及低税率销售、国有企业通常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收遵从度等);④税收征管和实施[10] ;⑤税制改革(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

利用回归分析,本章定量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差异的贡献。[11] 主要结论是:①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差异,区县一级的差别可以解释约60%的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税率差异[12] ;②企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纵向一体化、所有制都显著影响了有效增值税税率,但对企业间有效税率的离散度影响不大;③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了试点产业企业间有效税率的离散度;④特异性的时间扰动、延期缴税、出口退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都不是影响企业间有效税率离散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