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5
- 武宝瑞
- 3190字
- 2020-08-30 02:08:46
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数据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系统,按年度展现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基本发展趋向,是分析研判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期刊和科研机构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文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评价研究中心”)以这一评价系统为基本工具,每年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以下简称“转载指数排名”)这一评价成果,内容包括年度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排名和学术科研机构排名等160余张排名表组成的发布体系,以及相应的转载状况研究报告。
“转载指数排名”于每年3月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各大媒体及中国人民大学网、新浪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发布。自2014年起,我们将这一成果的研制过程、方法、指标体系、排名结果、结果分析、反响等内容结集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正式出版。
“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遵循“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并重”的复合评价理念,同时也强调“加强同行评议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是当前学术评价领域的基本共识,其中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同行专家的判断,定量评价则以各类引文计量数据为典型代表。然而,在当前中国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引文计量占显著主体地位、同行评议数据普遍缺乏,管理部门和人文社科学术界均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呼吁“适当使用各类引文计量工具,加强同行评议的主体地位”。转载指数排名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大规模论文同行评议的现实基础强调的复合评价理念,正是顺应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的这种客观要求,也有利于推进“创新和质量导向”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本成果是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对海量论文的同行评议工作,辅之以转载分析定量方法研制而成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报刊上精选文献,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精选、转载和出版,是中国最具规模化、专业化、门类齐全的精选学术刊群,覆盖了中国人文社科的所有一级学科和大部分二级学科。复印报刊资料“精选千家报刊”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复印报刊资料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自身特色上具备了学术评价的条件,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同行主观评选。这一由学科专家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一定程度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功能,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崭新视野。
2008年评价研究中心成立后,凝聚提炼了复印报刊资料50余年的选文经验,借鉴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研究的优秀成果,遴选出能较为全面真实反映学术论文质量水平的6个同行评议核心指标,即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课题立项、发表载体,研制形成了“人文社科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坚持“以学术成果为直接评价对象”,强调以直接反映论文内容质量的定性指标为主,以间接反映论文质量的定量指标为辅,已成为复印报刊资料编辑和同行专家团队选文评文的主要依据。
复印报刊资料不仅具有100余名经验丰富的学术编辑队伍,而且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多家人文社科学术机构的1600余位知名专家担任期刊编委和专家顾问。这些编辑和顾问共同构成了评价学术论文的“学术共同体”,他们开展选文、评文、编辑的生产流程实质是对学术成果进行同行评议的过程,较好的保证了每一篇论文都能得到较充分、合理的评价。在确保选文质量的前提下,依据人文社科期刊和机构的转载量、转载率、同行评议得分、综合指数等多维度、多指标形成较为成熟的转载指数排名评价体系。
自2001年起,我们每年3月都定期发布上一年的“转载指数排名”,至今已连续发布了15年。15年中,我们的研制工作逐步改进,这一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初创探索阶段(2000-2006年)。此阶段转载指数排名的指标较为单一,以“转载量排名”为主,即以转载量的多少为基本依据发布的人文社科报刊排名(包括期刊和报纸)与机构排名。同时,此阶段排名表的数量尚不多,其中,综合性报刊排名逐步形成“一个大综合刊排名+三大系统(即高等院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综合刊排名”的发布体系,专业性报刊排名按“九大类”学科领域发布,报纸和期刊混排。
第二,调整变革阶段(2007-2009年)。此阶段转载指数排名尝试较大创新与变革,主要表现为:机构排名逐步细化,形成“三大系统”排名、高校分学科排名和高校所属院所分学科排名三类组成的发布体系;排名表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由“九大类”修改为“12个学科”;尝试研制并发布期刊转载率排名;专门对学术期刊进行排名,不再发布报纸转载排名;排名榜数量从10余张逐步扩展为60余张;排名数据的处理规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开始尝试发布转载分析报告。
第三,体系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此阶段转载指数排名走向体系化,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在转载量、转载率、转载篇均得分的基础上,提出转载“综合指数”概念,发布“综合指数”排名;分学科的期刊排名和机构排名由12个学科细化为21个分学科,排名榜数量增至160余张;转载排名分析研究也进行了深化创新,首创的“转载进步因子”概念、绘制的转载学术地图等,均引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切关注。
与往年相比,此次出版的报告,做了两项重要完善:一是将教育类转载排名由学术研究层面拓展到教学实践领域,新增“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排名”,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专题刊的转载数据,分别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期刊(23种)排名表和专业期刊排名表(37种);二是引入近年来在多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的可视化方法,绘制出人文社科期刊和机构转载指数学术地图、转载地区分布地图和转载学术热点地图,从一个新视角展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格局。
目前,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转载率、综合指数等已逐渐被学术界和期刊界视为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以此作为评价论文、作者、期刊、机构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参数;也成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高校文科学报学会期刊评优,武汉大学的大学排名、期刊排名,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等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数据来源。2015年3月底,数百家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报告的成果发布论坛,希望这一成果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不断强化其学术评价功能、努力提升选文质量,但其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主观价值判断。尽管我们不断反思并对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思路和流程细节进行了诸多改进,但这项研制工作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探研之处。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加以完善,也期待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多加批评、指正,指出疏漏、谬误和不足,多提建设性意见,共同促进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向科学化、规范化、应用化方向发展。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向关心和支持转载指数排名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感谢众多人文社科学者、办刊者、管理者和媒体对此成果研制过程的关注,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价研究中心专家顾问对此成果研制的指导,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对本报告研制和出版的资助与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报告辛勤的编辑出版工作,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所有编辑和顾问的选文和评文贡献。此外,参与本次报告撰写的还有韩帅、李晓彤、宣晓红、林清华、胡静和杨英伦等7位同志。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