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海纪念文集
- 《李文海纪念文集》编委会
- 6802字
- 2020-08-30 02:10:48
永远的思念
袁卫[1]
我们尊敬的李文海校长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在李校长去世后学校举行的追思会上,我几次举手发言,但终因大家都有很多的话要讲,没能献上自己的思念而有些遗憾。现在,学校要为李校长出版纪念文集,永远怀念他为人民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历史学科做出的贡献。李校长作为我的直接领导和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和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我向前。
谋划学校发展
在人民大学的长期发展问题上,一直有两大难题摆在学校的面前:一是校园面积小,二是学科结构比较窄。作为一校之长,李校长也一直被这两个问题困扰着。1994年6月接任校长后,他就立即推动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全面合作。在1996年1月18日我校“211工程”部门预审汇报会上,李校长谈道:“1994年11月,我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在过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合作办学。这一点对于我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北京理工大学他们是以理工为主,我们是以社会科学为主。我们不一定要走这样的道路,即投入很多去发展理工这一块,我们要适当加强文理渗透,但不一定要搞小而全。现在我们教师互相兼课,学生互相听课,互相承认学分,图书资料资源共享,而且实现了互相推荐研究生,现正在共同申请学位点。这种合作将有利于弥补我校的不足。”
1998年5月北大举行百年校庆活动后,国家启动了“985工程”,首批确定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各给了10亿元经费支持,加快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此之前,人大、北大与清华三校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北大、清华有了这一特殊支持后,办学经费和教师住房有了极大改善,教工的津贴成倍增长,优秀中青年人才开始向这两所学校流动。当时的形势给学校,特别是给校领导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记得当时学校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开会,讨论应对措施。经过分析,如果将人大的人文、社科、管理等学科与北理工的理工科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论是重点学科、博士硕士点还是科研成果都可以和北大、清华竞争,可以申请除北大、清华外的第三所“985”高校。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所大学的校领导坐在一起,共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合作办学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四校的学科和人力资源潜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先建成密切合作办学的共同体,如果能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可以考虑合并的问题。但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却扰乱了我们合作的进程。事件发生后,国家为加强军事科研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院校由国务院划归军队国防科工委领导。由于领导体制的变化,一段时间内与北理工的合并已无可能。此时全国高校合并之风盛行,学校只得重新考虑发展战略。除了北理工,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就成为最合适的合并高校。经过与北科大主要校领导的密切接触和协商,北科大愿意与人大合并(校名仍为“中国人民大学”),但条件是国家应该像支持北大和清华一样支持人民大学和北科大。这样,盖有两校校印的正式合并报告送到了教育部,但教育部以“当前主要考虑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的合并,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的合并暂不考虑”为由将这一计划搁置了下来。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十分遗憾,如果我校当时能和北科大合并,既能解决学科结构的问题,也能解决校园拓展的问题。我写这些回忆,主要是说在当时大环境“对人大不利”(李校长语)的条件下,李校长、马书记、人大班子及广大教工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发展,但限于客观环境和一些偶然事件,人大的两大困境没有得到解决。
弘扬人文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学校。在校内,我们在保持和发挥特色的前提下,从1990年代开始筹划建设必要的、小而精的理工学科。在社会上,人民大学一直以来都呼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李校长作为清史方面的专家和人大校长,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呼吁国家和社会像重视科学技术一样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2000年5月由科技部、外经贸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2000年著名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李校长发表了题为《让人文社会科学成为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的主旨演讲。他谈道:
在讲话的最后,李校长喊出了三个呼吁:
李校长不仅在演讲中大声疾呼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而且强调高扬人文精神,把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李校长的演讲过去了14年,我们的国民经济确实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我们的国民素质呢?
推进机关改革
1997年5月我到学校担任副校长,在李校长和马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分管人事和外事工作。刚开始工作时,自己有些畏手畏脚,怕捅娄子。李校长对我很信任,鼓励我大胆地工作,并说如果工作中出了问题,由他负责。从1998年到1999年,与全国党政机关同步,高校也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进行了一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校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并联系人民大学的实际,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精心准备,从1999年4月21日起正式启动校部机关机构改革,经过近3个月紧锣密鼓的工作,到7月底基本完成。机关部处单位由原来的38个减少到21个,机关正处级干部由38人减少为22人,副处级干部由60人减少为41人,科级干部由112人减少为61人,机关工作人员由356人减少为270人。在机构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在重新确定机构、定编定岗定员的基础上,所有正、副处级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同时强调教学科研是学校办学的中心,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明确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主与辅”的关系。显然,这是触动人们利益的改革,个别中层干部由于官僚作风严重、民意支持率太低而下岗。虽然广大教师和机关干部都大力支持,但还是有人通过各种关系对学校,对李校长、马书记和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我施加压力。记得李校长在常委会上明确表示,改革方向不容动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虽然个别干部后来又上岗了,但最终或者由于表现太差,或者犯了错误而被免去了干部职务。历史事实证明,我们的干部提拔和使用如果不走群众路线,最终一定会出问题。
整顿校园环境
由于人民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到1978年人大复校时,原来完整的校园已经被多个单位占用,校园内部房屋多已年久失修,不像个大学的样子。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恢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上,加上当时办学经费紧缺,校园面貌没有明显改善。90年代以后,“教育产业化”思潮不仅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直接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环境。与此同时,随着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到1997年,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8000人,对校园的压力越来越大。李校长对此忧心忡忡,多次在校长办公会上谈到学校管理的问题。印象比较深的是,1997年8月26日新学期开学前的党委常委会上,李校长专门谈了8个学校管理的问题,都与校园环境有关。一是1997年下半年下决心清理租给外单位的房子,用于教学科研或特别困难的教职工住房;二是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6处的违章建筑;三是绝不向乱办班提供教室,还要铲除提供教室的条件;四是要将留学生楼旁招待所的管理权从老教授协会收回;五是加强对校内饭馆和小摊贩的管理,严禁扰民;六是研究解决印刷厂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七是压缩行政办公经费,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八是加强科研楼、贤进楼施工质量管理和经费管理,杜绝浪费现象发生。李校长当即指定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并要求制定详细的落实计划和时间表。
在当时的改革和管理中,一个难点就是学校行政干部和后勤部门权力过大,要树立以教学科研和教师为中心的观念阻力很大。当时学校住房、办公条件与办学经费等资源都比较短缺,少数掌握学校资源和权力的机关和后勤干部对教师态度恶劣,影响教师情绪和稳定。记得在落实第二项措施“拆除违章建筑”时就遇到极大阻力。现在学校“一勺池”附近的松树和绿地当时都被后勤围了起来,名曰仓库,实际院内住了后勤干部的亲属。当学校要拆仓库和围墙以建成绿地时,遇到后勤和部分干部强烈抵制,最后是李校长顶住压力,果断做出拆除决定。应该说这次校园环境治理也为后来学校大规模整治校园打下了基础。
爱护青年人才
李校长是和蔼的长者,对所有的人都非常尊重,对学术人才就更加爱惜。1998年,国家启动“985工程”,首批确定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进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工程,并承诺每所学校投入10个亿人民币加以支持。在上世纪90年代,10亿元对一所高校是个天文数字,甚至到了今天,也仍旧如此。这两所高校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支持,开始利用住房、薪酬等优惠条件吸引全国的人才。记得是1999年教师节前,我受学校委托邀请全校“跨世纪优秀人才”座谈,征求大家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意见。席间大家纷纷反映住房困难的问题,并透露北大和清华两校已经联系我校这些年轻学者,用较好的住房和薪酬吸引人大中青年骨干。与此同时,我校已经有两位骨干教师提出调到北大和清华。座谈会中得到的信息让我震惊,如果我们人大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果断措施,稳定这批骨干的情绪,人大教师队伍会在短期内流失一批青年骨干,对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我立即专门向李校长和马书记汇报,建议马上研究解决这一人才流失的重大问题。为此,李校长和马书记极其重视,在多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常委会决定:立即修改正在建设的宜园三楼分配方案,将两套两居室合并为四居室,专门用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学术骨干。在此之前,人大的分房政策基本是按照工龄长短,年龄相仿的人,学历越高,读书的时间越长,工龄就越短,分房就只好排在后边。博士毕业后四五十岁,但由于工龄短,只能排在比自己年龄小的后勤和行政人员后面。这一改革方案公布后,部分职工的利益受到影响,李校长和马书记面临巨大的压力,学校一方面忙于向广大教职工宣传解释,另一方面还要尽快修改已经获批的建房图纸,说服建设主管单位。这一改革措施实施后,使得广大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看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更加稳定、更加努力地投身于教学科研之中,保证了队伍的稳定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随后进行的2001年新世纪首次学科评估中,人大25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列全国第四。这次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为新世纪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研究生素质
2000年4月21、22日,学校在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召开“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李校长、马书记、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靳诺到会讲话、做报告。在闭幕式上,李校长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对研究生来讲要提高六个方面的素质。第一是思想政治素质,这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研究生人生目标的确立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二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实质是是否尊重他人,对社会历史是否有责任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但是把个性同社会集体对立起来是极端错误的。第三是心理素质。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今后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总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来发展,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这种形势。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第四是人文素质。有的研究生只顾埋头于狭小的专业领域,人文素质其实并不高,有的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先进文化接触很少,没有接受能力,也没有欣赏水平,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第五是专业素质。每个研究生都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深入的钻研。但也应指出,在校期间,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优良的学风。第六是身体素质。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要加强这方面的观念,从这六个方面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素质。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大、中、小学生,我们常说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研究生,李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他要求研究生导师首先自己要在这六个素质方面给研究生做榜样。其实,李校长本人就在用这六个素质要求自己,他在道德、心理、人文、专业素质等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关心统计学科
1992年1月1日,我们统计学系系主任韩家骏教授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学校任命我为统计学系系主任。记得黄达校长找我谈话时,我坚持推举一位年长的教授出任系主任。黄校长对我说:“在系主任的岗位上没有很多原则问题,有学校和系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你就大胆地干吧!”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黄达校长、李文海校长、马绍孟书记、杜厚文副校长等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创办了“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方向,陆续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人大设立了“北美精算师北京考试中心”(直至今天),成为中国精算师重要的教育培训中心;聘请我国著名数理统计学家张尧庭教授和吴喜之教授来人大加强数理统计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校内住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校领导还特批一套一居室给张尧庭老师作为调来之前过渡阶段的临时住房。学校的这些支持为我们统计学科的转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享受清廉宁静
李校长一生清廉,从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不管是任校领导还是当一名教授,他都是默默地为学校、为学术、为学生奉献。2011年在他临近80岁生日时,我们一些老班子成员拟为他举办一次祝寿活动。当他得知后,给我写了一封信。
文海28/11
(2011)
这封字体清秀的短信我一直珍藏着,每读一次,眼前就浮现出李校长和蔼慈祥的面容;每读一次,都被他尊重老师、善待同志的品德深深感动。收到这封信后,祝寿活动只能作罢。在2012年初春节前,程天权书记和陈雨露校长代表学校专程到李校长家中为他祝寿,形式简单,李校长很高兴。
李校长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也是追求完美的人。因而,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工作,并常常叮嘱我们:对工作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特别要有危机感。在那段共事的时间里,虽然困难很多,但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现在想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有李校长这样一位好班长、好领导。他为人和蔼可亲,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摆架子,又充分理解信任下属。
李校长,我永远珍惜那段在您领导下工作的日子!
注释
[1]袁卫,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1997—2012年,2004年12月后为常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