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
- 王树荫
- 1584字
- 2020-08-30 02:19:47
一、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
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阶段,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前承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渊源,后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成就与经验,还是失误与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以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12-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时代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从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从“第二次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任务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从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纷争,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再次确立;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曲折,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本书将全面阐述1949—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