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
- 吴家华 任暟 侯衍社
- 19字
- 2022-09-02 22:25:35
第一章 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重要文献概览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产生了许多学术成果,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大批学术论文,探讨了有关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想观点。今天的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研究要想取得新进展,一方面要发掘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二人之间的学术思想关系的论述和评价,另一方面要全面地梳理、评析、借鉴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鉴于当下国内学界有关研究的国际视野的不足,着重介绍国外学者的有关著作,同时概述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以期勾勒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的文献概貌。
(一)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他们二人思想关系的论述非常珍贵。这些论述具有四个特点:(1)权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立场最熟悉,对他们二人之间的思想关系、文本关系和生平交往关系最清楚,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来说,没有什么比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更具权威性了。(2)可信性。作为严谨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并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本人的论述比他人的叙述和后人的追述更客观可靠,也比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者的逻辑推论和想象更可信。(3)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有关论述往往对定位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替代。(4)分散性。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留下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论述的问题也非常广阔,但并没有专门论述二人关系的文献。有关二人关系的零星论述散布于马克思与恩格斯许多著作、手稿和书信中。
马克思直接论述自己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文献不多,关于自己与恩格斯生平交往关系的论述较多,主要散布于二人之间的书信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比较重要的论述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恩格斯1844年发表于《德法年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开始与恩格斯有紧密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恩格斯发现唯物史观与自己是殊途同归,自己和恩格斯决定通过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马克思说: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注16
(2)马克思在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1880年法文版前言中,充分肯定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成就,高度评价了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马克思说: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844年就以他最初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引起了注意。《大纲》中已经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在曼彻斯特(当时恩格斯住在那里),他用德文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意义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充分的估价。”注17
“他为《前进报》撰写并讽刺地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的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这些论文已经集印成书并且在德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注18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特别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书信(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至39卷),记载了不少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看法,对于具体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比较而言,恩格斯关于自己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论述,广泛具体而系统,涉及唯物史观创立和阐发、理论和实践上的分工合作关系、文本关系、每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各自的理论优长以及生平交往关系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提出了下列观点或问题:
1.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属于马克思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德文第2版序言中说:《德国农民战争》(1850年首次发表于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中关于德国经济状况决定政治制度“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注19。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概括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后说,“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注20。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说:“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注21
2.马克思与恩格斯事业上的分工合作关系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三篇文章,最初于1872年发表于莱比锡《人民国家报》)1887年第2版序言中说明为什么要重新出版这本著作时说:“由于马克思和我之间有分工,我的任务就是要在定期报刊上,因而特别是在同敌对见解的斗争中,发表我们的见解,以便让马克思有时间去写作他那部伟大的基本著作。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必须采用论战的形式,在反对其他种种观点的过程中,来叙述我们的观点。这次也是这样。”注22在《论住宅问题》(三篇文章,最初于1872年发表于莱比锡《人民国家报》)1887年第2版序言中,恩格斯在说明为什么要重新出版这本著作时说的第二个理由,是补充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批判,但认为自己没有马克思做得好:“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是在蒲鲁东提出他的实际的社会改革方案以前几年问世的;马克思当时只能发现蒲鲁东交换银行的萌芽,并加以批判。因此,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著作就由本书来补充,可惜补充得很不够。马克思自己本来可以把这一切做得好得多,令人信服得多。”注23
3.第一提琴手与第二提琴手
恩格斯于1884年10月15日给马克思恩格斯的密友菲利浦·贝克尔的信中说自己是拉“第二小提琴”,“不幸的倒是,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应该代替他。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并且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像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切中要害。诚然,在风平浪静的时期,有时事件证实正确的是我,而不是马克思,但是在革命的时期,他的判断几乎是没有错误的”注24。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寿辰,他收到了各个国家社会民主党人和朋友的贺信、礼物。但恩格斯在一封致左尔格的信(1890年11月26日)中说,他“主要是靠了马克思才获得荣誉”注25。
4.恩格斯的成就的低估与高估
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给梅林的信中,第一次承认马克思在世时,自己的成绩被低估了:“如果一个人能有幸和马克思这样的人一起工作40年之久,那么他在后者在世时通常是得不到他以为应当得到的承认的;后来,伟大的人物逝世了,那个平凡的人就很容易得到过高的评价——在我看来,现在我的处境正好是这样。历史最终会把一切都纳入正轨,到那时那个人已经幸运地长眠于地下,什么也不知道了。”注26
5.各自独立发现唯物史观
恩格斯在1885年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说:“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马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如下的意思: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当我们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观点了。
但是,这个在史学方面引起变革的发现,这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马克思作出而我只能说参加了很少一部分工作的发现,对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却有着直接的意义。”注27
6.唯物史观是属于我们两人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1版序言中,恩格斯说:《起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我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不过,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引用”注28。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2版(1878年第1版,1885年第2版,1894年第3版)序言中特别声明:“顺便指出: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注29
恩格斯在1886年的《费尔巴哈论》中,特别解释了他和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要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近来人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注30
(二)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献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与马克思恩格斯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与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且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各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或理论家,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所有这些,决定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分册(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生平、工作、著作》[1908年,部分译文参见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译:《恩格斯的生平及其理论贡献》(内部发行)]等著作中,概述了恩格斯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可分,“这一位的著作也就是那一位的著作”,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作出了并同他的伟大朋友一样的贡献。
(2)梅林在《马克思传》(上、下册,樊集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中有意识地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交往、著作和思想进行比较,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知识背景以及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述,用以说明他们二人不仅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理论观点,而且在知识、能力和个性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维·阿德勒在《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一生》(发表于1895年8月7日《工人报》)中叙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事业上的紧密分工合作关系,并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不可区分的高度一致。他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是恩格斯献给无产阶级的最后一份厚礼。我们说是‘出版’,其实这是一次再创作,不过恩格斯本人总是以只有最伟大的思想家才具有的谦虚态度说他的工作与自己的朋友的劳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按照第一卷叙述生产过程的方法,巧妙地从这些材料中整理出资本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进一步的演变、利润划分为利息和企业收入、地租理论,这不仅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而且需要付出不亚于原作者付出的脑力劳动。这只有恩格斯才能胜任,因为在活着的人当中没有哪个人像恩格斯那样具有同马克思相当的思路,那样通晓最细微末节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的后两卷,是替自己的朋友马克思建立了一座比金属还结实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是不可分的,同样,《资本论》上也不应当只有他们当中的一个人的名字。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中人们始终应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虽然恩格斯说:‘在我必须利用马克思提供的实际材料,哪怕尽可能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而自行得出结论的地方,我都用四角括号括起来,并附上我的姓名的缩写’,但是人们还是无法区分马克思的精神和恩格斯的精神。”注31
维·阿德勒在发表于1895年8月11日的《工人报》上的文章《学者、战士、人》中强调,“除了他和卡尔·马克思的无私的、亲密的友谊,还有更重要的因素使他们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马克思充分发挥他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只把自己看作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助手,他富有谦让精神,一心想的是他们的共同事业,尽量贬低自己,甚至言过其实。当然,要想把这两位朋友的成就截然分开是办不到的,就连他们自己也是办不到的。”注32
(4)1895年德国《新评论》杂志第33期发表了纪念恩格斯的文章《当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中特别描述了恩格斯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特色,并于马克思进行了比较:“马克思是个学者,恩格斯是个政论家,拉萨尔是现代社会主义演说家。这种分法不见得很合乎实际,因为他们三人都是学者、政论家和演说家集于一身。但他们每个人毕竟把他的绝大部分活动用于工人运动的三个方面:科学、政论和宣传当中的一个方面。恩格斯不具备他的朋友马克思的那种坚韧勤奋,那种不屈不挠地探究一切细节的精神和每个思想的顽强的无可辩驳的逻辑性;他也不具备伟大的人民代言人拉萨尔的突出特点:蓬勃旺盛的热情、不绝于口的豪言壮语和引人注目的翩翩风度;演说时铿锵有力,满怀胜利的信心,慷慨激昂,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危言耸听,自我炫耀。但是他极高的判断力和清晰的头脑,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可以毫不费力地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证明他的每一个论点,他用词严谨,文笔犀利,可以找到最正确的语言来表述各种有细微差别的思想。总而言之,他具备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一切特点。没有几个德国著作家能够写得像恩格斯那样准确、那样透彻、那样充实和那样通俗。他的文笔最为得体,这不是从形式来说的,而是从逻辑来说的。语言总是同事物是一致的。轻而易举地把问题分析得通俗易懂,用三言两语来解释和说明漫长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大量细节中找出一条引路线,剔除一切次要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问题上——这一切都是他的拿手戏。不妨看一看他的小册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小册子非常朴实,而且无疑是所有论述这个问题的著作中的最好的一本。”注33
(5)伯恩施坦在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65年版)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概括的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早期形态;而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把唯物史观修正为承认精神因素的作用的因素论,这才是唯物史观的“成熟形态”注34;恩格斯晚年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修正为社会改良理论。伯恩施坦的这种解读,事实上开创了将晚年恩格斯与早年马克思对立起来的先河。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若干代表人物的著述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该书的主题是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性质和特征,主要理论倾向是发掘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把马克思黑格尔化,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这本著作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恩格斯错误地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界,同时把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归结为技术性的实验和工业,忽视了改造社会的社会革命这个重要实践形式。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差异问题。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致性的研究路径和差异性研究路径相互较量。对以后的西方马克思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马克思主义观影响深远。
2.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葛兰西在该书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非同质性,强调要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
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译文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
柯尔施在整体上肯定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致性和不可分性,但他在上述著作和论文中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看作一般的历史哲学,而认为应该看作特殊的历史理论。由此出发,他批评了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所阐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这个理论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这两部著作虽然在整体上肯定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但也对恩格斯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意志合力论”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个理论偏离了马克思思想。
5.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这是一部文献性传记。作者参照大量书信、官方文件档案、亲友和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时间为经线,以恩格斯一生经历的主要事件和阶段为纬线,真实而又逻辑地再现了恩格斯一生的生平事业和交往活动的主要方面,是撰写恩格斯传记的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其中,对于恩格斯的个性、与马克思的交往过程与关系、二人的友谊以及暂时的意见冲突,都有真实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
6. 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该书初版于1962年,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著作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并阐述了所谓恩格斯自然概念与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对立,认为马克思的自然是人的劳动加工过的自然,是人化自然,与历史不可分;而恩格斯的自然是费尔巴哈式的纯粹的自然,是外在于人和人的历史的自然。施密特还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同黑格尔的关系不同。恩格斯用物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马克思则强调人的劳动的意义。
(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著作
这里主要介绍没有翻译过来的著作,或者虽然翻译过来但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
1. Lichtheim, G.Marxism,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y,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65
乔治·利希特海姆(1912—1973)是英国历史学家,主要从历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一种历史的批判的研究》(初版于1961年)。这本书的主题就如书名那样,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进行批判(与中立立场相对立)研究。他认为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现象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实质上都是形而上学的,即先验的和非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经瓦解。
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方面,该书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与马克思定稿的《共产党宣言》的对立开始,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几乎所有领域的思想差异。第一,《共产主义原理》的主旨是比《共产党宣言》更多的技术专家政治论,而《共产党宣言》仅仅保留了恩格斯对技术热忱的回应。与马克思强调技术的灾难性后果相反,恩格斯指出了生产力的解放与进步特征。恩格斯对技术的强调后来成为列宁主义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第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所不赞同的“马克思主义”体系,这成为后来的教条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来源。第三,虽然马克思后来的思想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决定论倾向和科学性因素,但他从没有放弃青年时代所坚持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而使人类状况发生根本转变的梦想,但恩格斯以及其以后的考茨基等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把这个根本转变当作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的被决定的必然过程,从而把革命的批判的实践辩证法变成科学世界观。
西方学者认为,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观点的一个转折,这就是从“一致论”占主导地位转向“对立论”占主导地位。
2.Hunley, J.D.,The Life and Thought of Friedrich Engels:A Reinterpret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美国恩格斯研究专家亨利的这本著作虽然从题目看是专门介绍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的,但实际内容主要是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其中,对各种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的代表性观点的梳理和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一致性的分析论证最具理论特色和学术价值。
3.Arthur, Christopher J., ed.,Engels Today: A Centenary Appreciation,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今日恩格斯:一个世纪的评价》是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书中共收入八篇文章,内容涉及恩格斯的经济思想、唯物主义观点、政治思想、自然观和革命观。论文集的主旨如主编亚瑟所说:“我们的意图集中于恩格斯思想遗产中仍然为人关切的问题,这既是因为恩格斯对与目前有关的问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也是因为他的著作和影响的某些方面仍然引起争论。”“目前仍在最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关系。”
4.Steger, Manfred B.and Carver, Terrell, eds.,Engels after Marx,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9
《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是一本论文集。编者斯蒂格和卡弗在前言中介绍编辑出版这本论文集时说,该论文集公正地将自己置于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学术传统内,对恩格斯这位古典欧洲劳工运动的中枢人物提出一种批判性的重新评价。该书总的指导性问题是:恩格斯作为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的一位独立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作用的性质是什么?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主义政治学的范围广泛的贡献的理论地位和历史影响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该书在几种意义上对待马克思以后的恩格斯:在年代学和主题意义上,作者审视了与马克思40年思想合作关系结束后恩格斯思想的主要方面。在政治意义上,作者力图在1989—1991年东欧剧变的余波下来理解恩格斯的著作。在解释学意义上,作者寻求对恩格斯文献的新的解读;真正按照批判性理论精神,指出恩格斯的错误或失误,揭示他的修辞学技巧,指出他思想中的那些似乎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深刻见解和结论。
该书中的卡弗的一篇文章《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解释、同一性或伙伴关系、政治学》以及利格比的文章《马克思以后的恩格斯:历史》,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最具学术价值。
5.Levine, Norman,The Tragic Deception:Marx Contra Engels,Santa Barbara: Clio Press, Inc.,1975
美国学者诺曼·莱文著的《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是一部专门阐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专著。作者的理论立场从书名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这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对立的。莱文自己称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区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部著作中,莱文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对立”。
6.Levine, Noman, Anthropology in the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No.VI.Vol.1 and 2,1973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人类学》是莱文专门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学观点上的对立的论文,其中,关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所谓马克思的“多线论”与恩格斯的“单线论”的对立有较大影响。
7.诺曼·莱文:《辩证内部对话》(张翼星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这是莱文专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又一本专著,是《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的延续和补充。本书以辩证法为“中心主题”,进一步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马克思整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的对立及其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按照莱文在前言中的解释,本书有三个主题:一是探讨作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轴心”和马克思主义中心观点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的本来意义”,并“描述别人是如何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他的基本思想的”;二是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相对照,描述二人在辩证法方面的不同之处;三是分析“黑格尔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者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8.Rigby, S.H.,Engel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 History, Dialectics and Revolution,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利各比著的《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和革命》是一部专门论述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专著。作者在书中专门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本质上是一致的。
9.O'Malley, Joseph, and Algozin, K.eds.,Rubel on Karl Marx:Five Essay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吕贝尔论卡尔·马克思:五篇文章》是由后人编辑并用英文出版的吕贝尔的一本专门论述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论文集,由五篇文章组成。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这集中反映在第一篇文章《“马克思的遗产”,或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之父》。
马克西米里安·吕贝尔(Maximileim Rubel)是法国著名马克思学家,他第一个提出“马克思学”(Marxology)概念。提出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作为国家和政党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专门学科即“马克思学”,来对马克思思想进行“深入的、不带成见的研究”。为此,他1959年倡议创办了《马克思学研究》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到1978年,杂志共出版了20期。吕贝尔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生平著作年表》(1956、1960)、《马克思思想发展概论》(1957)、《马克思批评马克思主义》论文集(1974)等。吕贝尔的观点在西方影响很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的被誉为“最能代表本世纪出版成就”的多卷本著作《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比较百科全书》中的“卡尔·马克思”条目,就是由吕贝尔撰写的。其译文可以参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4辑。
吕贝尔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观点主要包括: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是马克思,而是恩格斯;第二,马克思一生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应该对马克思思想的教条化、体系化负责;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神话(即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创始人)已经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及其关系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应该抛弃这个不清晰的概念;第四,社会主义不像恩格斯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从空想发展到科学,马克思是“最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他的思想中有乌托邦空想。
10.Gouldner, Alvin W.,The Two Marxisms: Contradict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80
《两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矛盾和异例》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学家阿尔温·古德纳尔(1920—1980)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是一部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矛盾的专著,也是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著作的部分译文刊载于《马列主义研究资料》中。古德纳尔主张把社会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著作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不仅存在内在矛盾,而且存在“异例”或“反常”。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张力或矛盾,不是恩格斯把马克思思想科学化的结果,而是本来就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中。这个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既是理性理解,又是政治实践;既是关于世界的叙述,又是改变世界的行动‘命令’。”
11. Kolakowski, Leszek,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Vol.1,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起源、发展和瓦解》是波兰著名学者科拉科夫斯基的代表性作品,共分三卷出版。其中第一卷专门比较了“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他把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对立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自然进化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第二,对知识的技术解释与实践认识论的对立;第三,哲学衰亡的思想与哲学整体融入生活的思想的对立;第四,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论的对立。
12.Carver, Terrell,Marx and Engels: The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特雷尔·卡弗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政治理论教授,著名的“马克思学”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研究,出版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著作,包括《恩格斯》(198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的生平和思想》(1989)等,但直接以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为著作主题的当属这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其中译本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直接以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作为著作名称的著作。本书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交往和思想关系中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实践进行论述。内容包括:“错误的开始”、“通过另一条道路”、“我们的观点”、“辩证法的创造”、“第二小提琴手”、“结论”这六个部分。卡弗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致”,也不能用“对立”来描述,只有“差异”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正确表达。不过,由于卡弗的差异论主要是依据文本分析来反对和反驳一致论的,因而是一种比较精致的和温和的对立论。
13.Fetscher, Iring,Marx and Marxism,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71
伊林·费切尔(1922— )是德国著名马克思学家,先后就读于德国的图宾根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1954年出任《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1963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无产阶级哲学到无产阶级世界观》(1957)、《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初版于1967年,1971年英文版出版,这是费切尔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费切尔的主要理论任务是把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与制造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分裂与对立不同,他主张用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来理解、解读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是对立的,并把这种对立概括为“无产阶级哲学”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甚至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个“无产阶级哲学转变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过程”,其中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对于这种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14. Bender, Frederic L., ed.,The Betrayal of Marx,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这是美国马克思学家弗里德里克·本德尔的一部专门阐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对立的专著。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恩格斯及其继任者的思想。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的思想继承者们对马克思的思想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彻底的“背叛史”。这种背叛就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在各种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领导人手中变为使人类进入某种极端退化状态的意识形态”。背叛的过程是: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在1875—1895年间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解释,即辩证唯物主义解释;1875—1914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们所倡导的修正主义运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进一步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理论变成职业革命家的精英政治运动;斯大林更是不仅背叛了十月革命原则,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工具。
15. Kernig, C.D., ed.,Marxism, Communism and Western Society,Vol.3,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72—1973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是一部由西方15个国家近700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共同合作花了几十年时间而完成的八卷本巨著。其中,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的总体说明,可以参考第三卷的“恩格斯”条目和第五卷的“马克思”条目。恩格斯条目是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巴列斯特雷姆(Karl G.Ballestrem)撰写。他认为,国际恩格斯思想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一是在整体上对恩格斯思想的解释和评价;二是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三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有影响的讨论聚焦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是否把自己的不同于并劣于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等同起来,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不幸的负担?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像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这些早期的解释者以及当代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都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而许多修正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者则作了肯定的回答。
16. Block, Maurice,Marxism and Anthropology,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3
汉译本由冯利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出版。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学思想,其中涉及马克思与恩格斯人类学思想的差异的分析。
17. Avineri, Shlomo,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8
希洛姆·阿温纳里,以色列著名的马克思学家,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政治理论教授,吕贝尔主编的《马克思学研究》杂志的独立撰稿人。主要著作有专著《卡尔·马克思的社会政治思想》(1968)、《两种马克思主义》(1977)等,主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1973)。阿温纳里反对把“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要求把马克思的著作作为一部全集来“阅读”;他也不赞同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不少差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
18. Ordan,Z.A.,The Evolu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Melbourne and New York:Macmillan , 1967
约丹是加拿大马克思学家,主要代表作是《辩证唯物主义演变:一种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1967)。该书系统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的差别,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不是马克思而是恩格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是统一的孪生兄弟的信念是一个极其有害的误解,是人们用恩格斯的思想去统一马克思思想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最根本区别是:马克思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处于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中;恩格斯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他赋予自然以超人的形而上学的和先驱的意义。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恩格斯的自然是脱离人的原始自然。
19.劳伦斯·克拉德:《作为民族学家的卡尔·马克思》(原载《纽约科学院学报》1973年第2类第35卷第4期)
“虽然恩格斯的观点在大多数场合是与马克思一致的,但是看看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有教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亨利希·库诺夫在1897年首先这样做了,他指出: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因素在历史上占首要地位的原理,只适用于文明的民族,而对原始的民族则不适用。这种观点从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管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列宁主义者虽然与社会民主党人有分歧,但是也不同意恩格斯的这一观点。马克思本人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反对把原始的民族同文明的民族分裂开来。”克拉德认为马克思主张社会的多线发展,而恩格斯则认为社会发展的单线性质:“马克思考虑到古罗马人和犹太人中家族进化的不同形式,已开始批判单线发展的观点。这种批判无论在恩格斯那里还是在跟随他的柯瓦列夫斯基那里都找不到。”
克拉德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家产生原因问题上的观点不同:恩格斯认为国家的起源只是因为希腊社会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无须依靠像他们征服别人或被别人征服这样的外部因素就能探明。卢卡奇早就认为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是不准确的。“马克思评论摩尔根关于从原始的社会生活方式向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时也指出,在国家形成的理论中排除征服因素的可能性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而且恩格斯未能把历史中的主观因素同客观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五)日本和中国学者的著作
1.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书原名是《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74年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是日本著名学者广松涉的一部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专著。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证得出两个颇具震撼性的结论:(1)《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仅仅对恩格斯的著作作了进一步的编辑修改;(2)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思想明显落后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出自恩格斯的独创性见解,而马克思则向恩格斯进行了学习。因此,就唯物史观的创立而言,恩格斯而不是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
2.朱传棨等:《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专著。该书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专门设立一章对西方学者鼓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进行批判。
3.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公开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重要差异的国内学者中,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俞吾金是代表人物之一。而《实践诠释学》则是系统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论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同在于:第一,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窄化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而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被看作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而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结构体系的经典性的表达。第三,恩格斯的自然观是抽象自然观,没有超越恩格斯所批判的斯宾诺莎和法国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其缺陷是三个割裂:割裂了自然和人、割裂了自然与历史、割裂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自然和历史不可分的具体的现实的自然观。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解读和倒转方式不同。“如果说,马克思更重视的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和《法哲学》,那么,恩格斯更重视的则是他的《逻辑学》和《自然哲学》。在恩格斯看来,黑格尔的《逻辑学》不过是倒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是从一般唯物主义解读和倒转黑格尔的,因而“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倒转为自然辩证法”。这对列宁理解黑格尔产生了重大影响。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倒转为物质辩证法”。马克思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黑格尔、倒转黑格尔的,因此,把《现象学》倒过来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而绝不是一般唯物主义。
俞吾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差异的观点还可参考其论文《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终结〉和〈提纲〉的比较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哲学动态》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