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采访有目的但不能有功利

——要有人文关怀精神,摒弃功利主义,不要有意识触碰采访对象的痛处和隐私。

采访有目的,要在最短时间内搜集最具典型意义的素材。但采访切忌功利主义,尤其不要有意识触碰采访对象的痛处和隐私,要关怀采访对象。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喜欢煽情,不让采访对象泪流满面决不罢休。为此,不惜触碰采访对象内心最痛苦、最容易受伤的地方。这样做,看似有情,实则无情;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出某些效果,但这样做实则与新闻工作者所应遵循的道德相违背。

在采访造林模范白春兰之前,我了解到,在几十年造林历程中,她的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尽管她现在人顺树旺,却处于深深的孤独之中。

在她家采访时,我们一起参观了她的造林展馆。当走到她丈夫、儿子的照片前时,她的情绪瞬间低落,说:“这么多个春天,我只有一个春天没有种树。”

我明白,她指的是她儿子去世后那个春天,她被悲伤压倒,无心种树。也许有的记者会认为,这恰巧碰到了采访对象情绪的爆发点,在她的感情宣泄中会出现生动的情节和素材。

这样做无异于撕开她的伤口。我意识到一提起她丈夫、儿子,她的情绪肯定一发不可收拾。让她重新回忆那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于心不忍。于是,我马上把话题岔开了,请她带我们去看她心爱的林子。

当采访对象情感之闸打开、内心世界敞开、“话匣子”打开时,一定要学会倾听和体会,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要刻意去主导你的采访对象,不停地打断他,把自己的主观概念强加给他。过于强调主导性采访,得到的一些东西往往会带有某些主观色彩,有些是记者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完全是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和实际状况。

《“三北”造林记》中,采访宁夏治沙模范顾芸香,我知道她因为治沙而变得一贫如洗,家里有还不完的欠债,连胃出血都无钱医治。见到她,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芸香,我知道现在是你最难的时候。”一听到这句话,她的情感阀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之后我没有再发问,只是听她讲述。谈到自己造林的苦和难,顾芸香越说越动情,最后泣不成声。我对她说,今天不采访了。

之后,我把顾芸香的困境告诉灵武市委书记和市长,拜托他们一定要帮助解决她的困难。后来得知,灵武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帮助顾芸香协调各方关系,处置历史遗留问题,还替她修了路、打了井、通上电。

出于人文关怀,采访对象有难处,记者应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在三北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宁夏一位名叫李志远的残疾人种树的故事。他双腿残废,连路都走不了,却坚持种树30年。不能站着挖树坑,他就跪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挖。在银川见到他时,我没有过多地请他讲述种树本身的事,问得最多的,是他的身体状况。

李志远以残疾之躯坚持种树,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然而,他种活了树,树也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这种人与自然的神奇互动互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

《“三西”扶贫记》中,定西的王永瑞种了30年的树,成活率却很低,因为当地太干旱了。他身体状况不好,原来能挑两大桶水,现在只能挑两个小罐罐的水,还走不远。这个老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愚公精神,比很多成功者更能展现定西人的风采。我请定西的领导特别关注这个老人,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一直陪同我们采访,他是个有心人,我们走了以后,他就安排有关部门,把水管接到了王永瑞的山上。

一年后,王永瑞托人给我们捎话,就8个字:树种活了,感谢你们。

采访有目的,但不能有功利,这是我们每一个通讯采访者向采访对象发问前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