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代经今文学是在江南古城常州“复兴”的。

清代经今文学的创始人是庄存与(1719—1788年),在清代中叶,以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主考官、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春秋正辞》、《春秋要指》、《尚书既见》等,汇为《味经斋遗书》。

庄存与治学不拘汉、宋,讲求“微言大义”。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外家“庄氏之学”,由《公羊》延伸到《诗》、《书》。龚自珍、魏源从其学,以为刘逢禄是“由董生《春秋》以窥六艺条贯,由六艺以求圣人统纪,旁搜远绍,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虽盛业未究,可不谓明允笃志君子哉?”[1]

随着外敌的入侵,清朝的衰落,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利用今文“微言”,推动变法维新,清代经今文学由“家学”而“显学”,地点也就不限于常州了。

本书除将《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专题论述和《庄存与年谱》编入外,并将历年有关笔记和论文作为附录,辑为是书。由于我是常州人,母亲又是庄氏后裔,故将《家世·治学·撰述》赘于书后。


注释

[1]魏源:《刘礼部遗书序》,见《魏源集》,242~2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