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北京人口
- 马小红 胡玉萍 尹德挺
- 9065字
- 2020-08-30 03:20:09
第二节 北京人口规模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人口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本节分年代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19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口规模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按当年行政区划计算(见绪论表0-1),户籍人口从203.10万增长到1959年的684.11万,是1949年的3.37倍,共增长了481.01万人,常住人口(包括户籍登记人口和暂住人口)从209.18万增长到706.91万,增长了497.73万;按现在的行政区划计算,常住人口从420.10万,增长到706.91万,增长了286.81万,增长了68.27%(见表1-3、图1-1)。
表1-3 1949—1959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常住人口(按现行区划划分)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加上暂住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是按当年区划统计的三天以上外地来京人口。
户籍人口(按现行区划划分)数据来源于李慕真:《中国人口(北京分册)》,61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常住人口(按当年区划划分)为户籍人口(按当年区划)与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出。
户籍人口(按当年区划分)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公安局统计数据,见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
图1-1 1949—195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同表1-3。
1.地域变化带来人口增长
1948年年底,北京市辖面积只有707平方公里,人口156万。1949年6月,长辛店等地区划归北京,市辖面积扩大到1255平方公里。1949年9月,北京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了适应首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又4次扩大市辖行政区域范围。到1958年,北京市辖面积扩大到现域面积,共16808.8平方公里,市辖面积比民国时期扩大了22倍。此外,北京还有一些在周边省市但属于北京市政府管辖的地区(飞地),其人口数也计入北京人口总量。区域面积的变化使北京人口共增加了281.5万,占总人口增长的56.22%,这是北京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见表1-4。
表1-4 北京行政区划变动与人口总量增长统计(单位:平方公里;万人)
*2000年经航拍重新测定,北京市市辖面积矫正为16410平方公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政府网站均采用此数据。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编辑说明页;李慕真:《中国人口(北京分册)》,61页。
2.人口自然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战事逐步停止,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社会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很大提高。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市政府在建立与巩固社会秩序,积极恢复与发展生产的同时,在市政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投入,尤其加大了在垃圾处理、自来水供应、市民防疫工作和饮食物品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1951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死亡率高达15.25‰,1956年已下降到7.73‰。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117.6‰,下降到1959年的35.1‰(见本书第三章)。死亡率下降迅速,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没有降低,加上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倾向,北京市出生率持续升高,1949—1959年,每年平均出生率高达35.92‰,尤其是1954—1957年,出生率都超过40‰。人口增长模式由民国时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变为1950年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自然增加人数达94.6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5.48‰,尤其是1954—1957年,年自然增长率均超过30‰。见表1-5。
表1-5 1949—1959年按当年区划划分的北京市常住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76页。经与北京市档案馆历史资料相比对,数据基本相同,差异只是小数点取位不同。参见《北京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人口(1949—1972)》,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133—10—538;《市统计局报送的全市人口历史资料49—72年度》,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133—10—537。
3.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1949—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口迁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无论是迁入人口还是迁出人口,都颇具规模,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人口迁移对北京城市发展和改变北京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正值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蓬勃开展,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劳动力。原有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首都城市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客观形势发展需要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入。1949—1959年11年间北京人口迁入总量高达271.83万人,人口迁入最多的是1956年,一年就迁入了41.30万人。见表1-6。
同时,为支援外省市建设,安排城市失业人口就业和减少闲散人员而开展的计划移民,使这一时期人口迁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11年间迁出194.60万人,平均每年迁出17.69万人。1949年、1950年、1955年和1958年迁出人口规模都超过迁入人口,这在北京历史上是少有的现象。
1949—1959年11年间,北京户籍人口净迁入77.23万人,机械增长成为北京人口增长重要影响因素。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迅速改变了北京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结构以及劳动力在各行各业的分布,初步奠定了北京人口的格局。
表1-6 1949—195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迁移(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为北京市公安局数据。
4.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暂时居住在居民户中三日以上的借住人员和旅栈、客店之每日住客被公安局登记为暂住人口。由于暂住人口流动性较大,统计和调查比较困难,登记人口比实际暂住人口要少,但并不影响对北京人口流动一般趋势和规律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来京暂住人口比较少,每年基本在10万人左右。1956年相对较多,接近20万人。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虚假劳动力需求现象,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北京,或做临时工,或等待落户北京,1958年和1959年暂住人口分别达到了27.00万人和22.79万人,创造了改革开放前流动人口的最高峰。
但这一时期暂住人口占北京的常住人口比例很小,11年平均每年只有14.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只有4.03%,对北京市人口总量影响较小。见表1-7。
表1-7 1949—1959年按当年行政区划划分的北京暂住人口(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同表1-3。
二、1960年代
1960—1969年,北京人口总量增长缓慢,由1959年年底的706.91万人增加到1969年的779.64万(见表1-8、图1-2),十年共增长72.73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7.3万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1%~2%之间,平均为1.41%。而户籍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98.59%,人口总量的变化主要是户籍人口的变动造成的。大量的迁出人口平衡了出生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北京人口总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表1-8 1960—196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常住人口由笔者将当年行政区划的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出。
图1-2 1960—196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同表1-8。
1.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较大幅度波动
1960—1969年,北京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9.68‰,十年人口增长了147.11万人,平均每年近15万。见表1-9。
1960年代上半期人口出生率继续启高。1960—1964年间,除了1961年,其余年份出生率均超过30%,自然增长率超过20‰,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3年,补偿性生育使出生人口高达31.92万人,自然增长人数为25.96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1‰和35.30‰,是新中国时期的峰值。
从1964年开始,北京户籍人口出生率连续下降,1967年降至18.16‰,比1963年的峰值降低了25个千分点,1968年、1969年有所回升,但大大低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前半期。出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政府1960年代开始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并提供避孕节育服务;二是1967年后,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下乡,北京育龄人口减少。这一时期,人口自然增长规模每年在10万左右,自然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下。1966年自然增长人口为9.4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2.17‰,为这一时期最低水平(详见第二章)。
表1-9 1960—196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76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变动按当年区划统计。
2.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
1950年代大规模人口迁入延续至1960年达到高峰,这一年北京迁入人口高达52.21万,但是迁入人口在成为建设力量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重负。自1961年起北京市陆续精简“大跃进”时招收的职工,动员他们及其家属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同时也严格控制人口的迁入。1961年至1969年(1964年、1967年除外),都是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并出现了两次人口迁出高峰。第一次是在1961年和1962年,两年间迁出62.1万人,“大跃进”时期迁入北京的人口大多在这两个年份迁出了北京。第二个迁出高峰是在1968年和1969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干部下放劳动,两年迁出人口高达49.25万人,其中1969年一年就迁出人口30.77万人。1960—1969年,北京市迁入人口共计131.79万人,迁出人口为195.68万,户籍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多出63.89万人。见表1-10。
表1-10 1960—196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迁移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为北京市公安局数据。
三、1970年代
1970—1979年,北京人口总量呈现平稳增长模式,由1969年年底的779.64万,增长到1979年的897.05万,十年共计增加117.4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1.74万人。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97.66%,暂住人口较1960年代有了一定增长,占到常住人口的2.34%,1979年这一比例接近3%。见表1-11、图1-3。
表1-11 1970—197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变动(单位:万人;%)
注: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出;户籍人口所占比例和暂住人口所占比例由表中数据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
图1-3 1970—197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同表1-11。
1.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这一时期,户籍人口自然增长仍是北京市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自然增长人口为62.11万人,占到全部增长人口的52.9%。但是,和1960年代相比,北京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迅速下降,北京人口增长模式开始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态势。这与政府大力倡导和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密切相关。1971年北京市提出“一个不少,两个为好,三个多了”的计划生育宣传口号。1973年,国家确定了“晚、稀、少”的方针,北京则明确提出“提倡每对夫妇最多生育两个孩子,生育保持适当间隔,如四年左右”。“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户籍人口平均出生率由1950年代的35.92‰(见表1-5)、1960年代的27.51‰(见表1-9),下降到1970年代的14.04‰。尤其是1973年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1976年降至1970年代的最低点9.06‰,自然增长率仅为2.53‰,1978年、1979年出生率有所反弹,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见表1-12),详见第二章。
表1-12 1970—1979年北京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增长人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于北京市统计局:《北京五十年》,54页。
2.净迁入人口呈现上升态势
1970年,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干部知识分子下放运动仍在持续。这一年,净迁出人口为6.80万人。从1971年开始,“大出严进”的状况有所改变,迁入人口逐步增加,迁出人口则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知识青年返城,首都大中专学校恢复招生。1978—1979年掀起一个迁入小高峰,1979年迁入人口达到19.15万人。由于这个时期人口迁移流动还被严格控制,因此,除了这三年小高峰外,其余年份每年迁入人口基本在10万人左右,同时迁出人口也徘徊在5万人左右。1970年代,迁入北京人口共计100.25万,迁出人口为60.70万,净迁入人口为39.55万,平均每年近4万人,占这一时期北京市人口增加总量的33.68%,成为北京市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见表1-13。
表1-13 1970—1979年北京户籍人口迁移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四、1980年代
1980年代北京人口增长较为迅速,人口总量从1979年年底的897.05万人,增长到1989年1075.0万人,突破1000万大关。十年共增长177.9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近18万人。户籍人口仍占绝对比例,由870.56万人增长到1021.10万人(见表1-14),增长150.54万人,占人口增长的84.61%,平均每年增长约15.05万人。
1980年代人口统计的口径有了较大的变化,1980年和1981年常住人口数据还是沿用以往公安局报告的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登记的数据。而1982年以后常住人口则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离开户籍地一年或半年以上但居住在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具体参见本章第一节“二、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与评估”)。
表1-14 1980—198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1980—1989年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页。1980—1981年常住人口数为户籍统计数加暂住人口数;1982—1989年常住人口数是根据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的。外来人口为离开户籍登记地一年以上的外地来京人口。
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为北京市公安局数据。
1.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回升
1980年代,虽然北京市在绝大部分地区和育龄人群中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但由于知识青年返城,堆积生育现象凸显,加之人口底数增大,出生人口增长较为迅速,平均出生率达到15.85‰,高于1970年代的14.04‰。十年出生人口共计150.68万人,加之死亡率稳定在5‰左右,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0.21‰,自然增长人数达到97.52万人,占新增人口的54.82%,是这一时期北京市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见表1-15。
表1-15 1980—198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增长人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出生率、死亡率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北京五十年》,54页。
2.迁移人口保持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在严格的户籍政策控制下,迁移人口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迁入人口共102.30万,迁出人口48.86万,净迁入人口为53.34万,平均每年增加5.33万,占10年人口总量增长的30%。见表1-16。迁入人口中,来北京就学的大中专学生占了相当部分。1980—1989年,北京普通高校每年招生数量从1980年的1.79万上升到1989年的3.36万,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量从1980年的0.78万上升到1989年的1.64万,学生中外地来京求学者占到很大比例,成为户籍迁入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表1-16 1980—198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迁移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3.流动人口增长较快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逐渐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限制后,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1985年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对流动人口实行全国性管理的法规文件,也是政府对流动人口采取宏观管理措施的开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为方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我国正式取消了流动人口在城市暂住时间上限3个月的规定,开始实施暂住证管理制度。
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城市,其经济和发展优势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1985年后,无论从人口普查获得的离开户籍登记地一年以上流动人口数据还是公安局登记的暂住人口数,都显示了人口大量流入的态势。1980年,在北京市公安部门登记的暂住人口仅为18.62万人,1988年已增长到79.65万人;统计部门统计的离开户籍登记地一年以上的在京流动人口1982年仅17.2万人,1988年上升到59.8万人,占到常住人口的5.6%(见图1-4中“一年以上流动人口”)。
图1-4 1980—1989年北京市暂住人口与一年以上流动人口数
资料来源:同表1-14。
五、1990年代
1990年代,北京常住人口总量从1989年的1075.0万人增长到1999年年底的1257.2万人(见表1-17),十年增长了182.2万,平均每年增长18.2万,略高于1980年代年均增长17.79万人。然而,人口增长模式和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1-17 1990—1999年北京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页。1990年数据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推算数,199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余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
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为北京市公安局数据。
1.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1990年代,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影响下,出现人们生育意愿降低和婚育年龄推迟等现象,北京市户籍出生人口大幅下降,1990—1999年10年共出生84.76万人,比1980年代的150.68万减少了65.92万,10年自然增长人口共20.81万,只占全部增长人口182.2万的11.43%。见表1-18。
表1-18 1990—199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自然增长人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根据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人数和户籍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计算得出。
2.迁移人口平稳增长
1990年代,北京户籍迁入人口规模保持在10万左右。同时,根据中央精神,北京市于1997年在郊区试点小城镇户籍迁移政策。政策规定在郊区小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地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外省市人员,在试点城镇投资或受聘于试点城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和家属申请登记试点镇常住户口。享受小城镇户口政策的户籍迁入人口,成为户籍迁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净迁入人口呈平稳增长态势,10年共计净迁入人口58.18万,占北京新增人口的31.97%,平均每年净迁入5.82万人。见表1-19。
表1-19 1990—199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迁移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3.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都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流动人口增长进入高峰期。1995年,流动人口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峰,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来京人员高达180.8万,占到全市人口总量的14.45%。大规模外来人口的就业安置、居住、生活、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日益凸显。1995年,北京市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提出了“规模控制,严格管理,加强服务,依法保护”十六字方针,对流动人口流入采取了较严格的控制措施。1990年代后期,流动人口总量下降,1997年和1998年,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降至150万左右,但其规模已远远大于1980年代末的53.9万。1990年代,流动人口占到新增人口的56.6%,成为北京市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见图1-5。
图1-5 1990—1999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同表1-17。
六、21世纪初(2000—2010)
进入21世纪,北京人口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10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9万,其中半年以上流动人口为704.7万,占全市人口比例35.92%。11年共增加704.7万,平均每年增加64.06万,大大高于1990年代年均增加18.2万的水平。见表1-20。
表1-20 2000—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和暂住人口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2000—2008年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3页。2000年数据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余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页。为北京市公安局数据。
2009年和2010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62、68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呈起伏状态
21世纪初,北京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接近零增长,11年中户籍人口自然增长仅19.08万,平均每年增长为1.73万人,其中2000年和2003年为负增长。2006—2009年,受人口生育小高峰、生育堆积和随父入户政策的影响,连续4年北京市户籍出生人口显示了上升趋势,自然增长人数为17.47万,平均每年4.37万人。2010年,户籍人口出生减缓,从2009年的10.92万下降到10.17万,户籍人口净增长数也从2009年的4.67万下降到1.05万。见表1-21。
表1-21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2000—2008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自然增长人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5、76页。
2009年和2010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自然增长人数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71页。
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根据本表中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自然增长人数和表1-20中户籍人口数计算得出。
2.户籍迁入人口明显增长
进入21世纪,户籍迁移人口进入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北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政策,如为满足首都经济发展需要,为各类人才和投资创办企业人员办理进京户口,2004年开始实施子女随父随母入户自愿政策,使得户籍迁移人口比1990年代有了明显上升。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也导致迁入人口大幅度增加。2000—2010年,11年净迁入人口为136.61万,占到常住人口总量增长的19.39%,平均每年12.42万人,明显高于1990年代平均每年净迁入5.82万人的水平。见表1-22。
表1-22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迁移变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2000—2008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六十年》,76页。
2009年和2010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71页。
3.流动人口数量高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突破2.2亿。在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快速扩增的背景下,正值首都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新三步”战略(即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上奥运经济的强劲拉动,北京形成新一轮流动人口增长高峰。这一时期,半年以上流动人口从1999年年底的157.4万,增长到2010年的704.7万,增加了547.3万,年均增加近5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从1999年年底的12.52%上升到2010年的35.92%,占常住人口增长量的77.66%,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比重,都成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见图1-6。
图1-6 2000—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同表1-20。
4.流动人口在京生育持续上升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和流动人口家庭户比例的攀升,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在京生育数量逐渐增多,表1-23显示,2000—2010年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共生育29.06万新生儿,占这一时期全部新生人口的25.38%,成为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新因素。
表1-23 2000—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出生人数(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常住人口出生人数来源于2001—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常住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户籍人口出生人数来源于2001—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户籍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常住外来人口出生人数等于常住人口出生人数减去户籍人口出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