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口和自我欺骗:如何招来拖延之患

你的周围是否也有被视为“借口大王”的人,他总会有再等一天的理由,总会有不做任务的借口,在他们口中,经常有这样的说辞:

“离最终日期还有好几个星期。”

“我几个小时内就能搞定它。”

“我在压力下工作更为高效。”

毫无疑问,另一天终归是另一天。很快一周时间过去了,一个月时间过去了,他所做的事仍然毫无进展。为什么他就看不出来,自己是在掩饰没必要的耽搁,自己所做的只是让借口合理化,从而不断地自我欺骗呢?

大概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思维特点:对于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总能找到充分的借口和理由。一旦找到借口,无论是否能说服别人,至少自己的心理已经获得平静。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思维完成,找到借口,就相当于开具了能麻痹自己的精神良方。

有很多人尝到了借口的“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陷入了借口的牢笼中。事情还没有开始,各种借口便接踵而至,他们在享受各种借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生活却陷入了一团糟。

下面的一则小故事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一起来到某贫困村庄中最贫穷的一个家庭。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他们还是被眼前的贫穷震惊了:八口之家,破败的房子、蓬乱的头发、孱弱的身躯,以及粗糙的衣服、悲哀的面容,悲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家赖以为生的只有一头奶牛,来访的老师在临走时,却将这头奶牛偷偷杀掉了。学生被老师的行为震惊了,质问老师为何这样做。老师不做任何解释,也毫不关心这户可怜的人家失去他们唯一的“谋生工具”之后命运将如何,径自走了,学生也随之不声不响地走了。

回到城里的头几天,学生还在担心那家人会不会已经饿死了,偶尔睡不着觉时也会自责一下,但很快就淡忘了这件事。直到一年之后,老师建议再次旧地重游,学生的罪恶感才又被勾出来,恼怒于当初老师的行为毁掉了这家人,但自己作为帮凶也是难辞其咎。

谁知到了那里却发现,破房子已经换成了漂亮的新房子,肮脏、贫穷的主人变得快乐、健康而富足。难道奇迹发生了?听了主人的讲述,才知道他有过怎样的经历。当初他们唯一的谋生工具奶牛意外死亡后,这家人经历了绝望和痛苦,最后为了生存只能另谋生路,开辟空地种菜。谁知,他们种的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有多余的可以卖钱,并走上了发财致富之路。

这个故事来源于美国畅销书《谁杀了我的牛》。在这里,“奶牛”象征了所有的借口、托词、理由、谎言、“合理化”的解释、恐惧和错误信念,正是它们将你与平庸的生活捆绑在一起,阻碍了你去实现真正想要追求并应该获得的理想生活。可悲的是,在拖延问题上,我们实际拥有的“奶牛”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多得多。

事实上,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在编造借口,我们常喜欢把借口看作事实或对现实状况最合理的解释,并把它们当成无法控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借口背后其实是个人的惰性心理作怪,因为选择了借口就意味着能享受到“便利”。在办公室中,在商店里,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运用借口带来的“便利”。殊不知,在找借口与自我欺骗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各种拖延的恶果。

◇找借口的危害◇

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无比昂贵,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

figure_0018_0003

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头“奶牛”,当我们不断拖延该做的事时,当把自己不理性的恐惧解释成“谨慎小心”,拒绝挑战而用“不想好高骛远”来辩护的时候,就表示“奶牛”已经出现了,我们的拖延症似乎已经朝着越来越严重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要杀死“奶牛”!因为心中的“奶牛”会引导我们继续拖延,它是阻碍我们不断进步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