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我们在拖延的路上越走越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简·博克说:“全世界拖延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是罪魁祸首。网络逐渐成为人类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港。网络触手可及,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停息,随时可供打发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上面冲浪、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比工作容易得多。”

的确如此,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人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部分人的拖延症便由此而生。有同样经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可供消遣娱乐或打发时间的优势已成为不少人逃避工作的借口。这是因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大多离不开电脑,每天的工作几乎都从启动电脑、登录网络开始,常常被网络信息“诱惑”,从而把该做的工作推后、拖延。这也是网络被不少人视为“拖延症”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原因。

有人说,拖延症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他的注意力会彻底碎片化,大脑每天都要消化大量的信息,只不过这里面包含着垃圾信息,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被这些垃圾信息白白地消耗掉,他将因此患上极其严重的拖延症……

小黎是一名高中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的喜好是上网。晚上7点左右他就完成了其他作业,坐到电脑前,因为他今天还要写完一篇作文。写作文当然要搜集素材,于是他开始上网寻找。他预期8点就写完作文,可等看完论坛,已经9点了。这时,他觉得不能再拖延了,于是一边看一边写,最后变成只看不写。就这样,时间到了11点。作文依然没有完成,还是洗洗睡吧,没有完成的部分,明天再写。

实际上,我们也能很轻松地理解,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于小黎这样的拖延经历。当我们无所事事地在电脑上刷网页、微博等等,或者是在手机上刷朋友圈,不经意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的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每天临睡觉时,我们没有因为这忙碌的一天而感到充实,自己浏览的那些网页和信息,并不是有效的信息。看过之后,只是乐呵一下便忘记了,仅此而已。

的确如此,我们有电脑、有手机、有网络,这给了太多拖延的借口和便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手机、远离网络。

选择在自己头脑最清醒的那段时间,把自己的电脑当作已经断开网线的状态。也许最初你对此还挺不适应的,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你有时需要上网查资料,有时则需要在网上和别人联系。如果有些资料不立刻去查,眼前的工作就没法干下去了,或者还会碰到一些只有上网才能搞定并且特别紧急的工作,只有遇到这样的情形,你再开始上网。如果是那些不用立刻去查的资料,还有那些必须借助于网络但不太紧急的工作,你可以将它们都记在工作手册上,回头找时间完成。

归根结底,在做事情的时候,关闭电脑、关闭网络、远离智能手机,当我们远离这些,你的生活并不会受到实质影响,而且你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何改善、避免网络拖延症◇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人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部分人的拖延症便由此而生。要改善网络拖延症,需要:

figure_0028_0007

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你也许就会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工作是工作,上网是上网,这将会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它使你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每日的工作计划。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工作方法还有可能治愈你的上网成瘾型拖延症。

解读:

拖延症的三种类型:鼓励型、逃避型、决心型

“拖延症”现在几乎成了社会的一种通病,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心理学家根据拖延者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鼓励型

鼓励型拖延症,或者说找刺激型的拖延症,这样的拖延者盼着在最后完成时间内忙碌带来的快感。一个人认为自己五天之内可以完成一件任务,当还有两个星期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去考虑开始为这件事情做一些准备,直到最后剩五天的时候才开始。

有些人非常享受在这种紧迫感下完成任务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觉得压力就是一种动力。并且从结果上来看,效果一般都还差强人意。所以由此强化了某些人把事情一拖再拖直至最后的心态,并且对他们的拖延行为进行暗示,强化这种判断。

不过,另一方面,鼓励型拖延者获得额外快感往往是一时的,只是在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在最后完成任务之前的那段时间,拖延给他们带来的内在精神上的折磨,令其感到后悔和深深的痛苦。当然,鼓励型拖延一旦开始,就会很难戒掉。

案例:

一个以写作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小凡在讲到拖延时是这样说的:“如果我在截稿日期的三个星期之前开始工作,我得实打实地工作三个星期。我宁愿等到只剩三天时间,这样我只有三天时间是辛苦的,至少另外两周半时间我可以过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出手。

他并非没有反省过拖延的危害,但他觉得要是没有了拖延,自己真的很难在紧迫的时间内找到写作的乐趣。

二、逃避型

对于某些拖延者而言,过去一些失败经历的记忆会长期停留在脑海中,从而形成心理畏惧。当他们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就有一种逃避的欲望,而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断拖延。

那些逃避型的人害怕再次失败,他们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从而通过拖延来掩藏自己。所以,他们推迟送出应聘信,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被录用;他们推迟参加马拉松跑步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在比赛中无足轻重;他们延误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升学考试的出局者……

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明确这一点。

案例:

设计部的小晖虽然很有才气,但却是公司知名的“拖拉机”。比如上周总监给部门开会,说是接下一个大单子,要设计部门全力配合,做出一套完美的设计图。总监把主要任务交给了小晖,要求内容前卫、时尚,还说“非常看好你”,搞得他心理压力很大。

小晖不由得想起自己刚来公司时,也是接受了一个大项目,结果完成得并不好。这让他现在深感压力,于是他整天在思考这个方案,茶不思饭不想,却没想出让自己特别满意的切入角度。这两天休息,总监也没让他清闲,反复打电话来催,有一次还在电话里发了脾气。

小晖这一周来的日子其实很难过,虽然整天坐在电脑前,但始终无法开头,从天亮坐到天黑,发现自己不是在MSN上聊天,就是不停地刷新微博,甚至还会去看自己平时很少关心的国际新闻。

其实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谓的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而是混杂着内疚、焦躁、逃避等种种复杂情绪,于是他们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来逃避工作,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讨厌的事情,其目的之一在于暂时逃避现实,小晖就是这样。

三、决心型

决心型拖延者容易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他们手头有紧迫的任务,却迟迟不去动手。作为决心型拖延者,他们往往制订好了完美的计划,却始终看不到他们的行动。

对于迟迟不下决心或者下不了决心的人,他们需要做的是对自己“狠”一点,而不是总停留在口头的层面。

案例:

几年前,临时居住在印度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计划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将一箱衣服从印度邮递至美国。这些衣服是他的一个朋友来看过他之后落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着想将它们送回去。但是考虑到邮寄衣服会遇到一个问题——印度的官僚体系,再加上阿克洛夫自己称作“我在这些事情上的无能”而使之成为一件麻烦事——他估计邮寄衣服将可能占去一整个工作日的时间。于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迟处理这件事情。

◇拖延症的模式◇

人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症,它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会产生同样的负面影响。尽管都是拖延,但拖延的模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figure_0031_0008

这样一直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直到阿克洛夫自己都快要回国了,他才不得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朋友恰好也要寄一些东西回美国。于是,阿克洛夫得以将他需要寄回美国的衣服连带着一同捎回去。考虑到洲际邮件的不稳定性,阿克洛夫很有可能比这批衣服提早到达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