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人格有何差异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印记或雕刻的意思。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性格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留下痕迹,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会表现出自己性格的某些特征。
恩格斯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在这里“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而“怎样做”则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以及如何去拒绝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活动方式,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在相同的或相似的情境之下,一个人总是表现出某一种态度或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逐渐地得到巩固,形成一种习惯化了的模式,那么这种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但是,目前关于性格的定义,心理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通常对于性格的描述,主要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和上面的描述不谋而合。看来我们所说的性格简言之就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性格包含社会道德含义,英勇、刚强的性格是为社会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而懦弱和粗暴的性格则是很少有人能够容忍的。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与人相处要真诚热情,遇到困难要有勇气、百折不挠等等。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面对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学生,当交给他们同一任务时,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比较自信、勇敢、有毅力,但又比较任性和粗暴的学生,老师就要叮嘱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要一意孤行,要多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而对于缺乏自信、不好外露、没有主见、易受暗示,但有一股韧劲的学生,老师就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性格总是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尽管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我们也会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但是我们性格中那些稳定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某种情境下将会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做。
与性格相比,人格则是心理学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我们引用了《普通心理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而性格所覆盖的范围比人格要小得多,性格属于人格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性格是表象,通常以外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到的特征;而人格是内在的、只能从自身的角度观察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