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复对方,也是在为自己开路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意思就是说,多结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路;而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人与人之间,只要矛盾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相识就是缘分,还是少结冤家为好。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他们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好想办法化敌为友。这样人生之路就会走得平坦许多,顺畅许多,而且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地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智、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进入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生人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兵长跑过来,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地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卫兵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卫兵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卫兵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以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们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的心理予以原谅,反而会引发新的仇恨。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带着尊重的心理原谅别人,收缴他心中的锐器。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仇敌会越来越少。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言:“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而使你的仇人却成为你的朋友。”放开眼界,收起报复的心态,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即便不能都使其成为朋友,也能避免使其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