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永恒的记忆”吗

短时记忆尽管比瞬时记忆强些,但记忆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记忆停留在这个阶段是用处不大的。那么,短时记忆怎样才能转入长时记忆呢?这中间有一个媒介,就是复述。如果我们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复述,就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能够在头脑里保存几分钟、几天,甚至终生不忘。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们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的时间要早。孩子在出生半年之后便可再认,而回忆的发展却要晚一些。再认和回忆有时会出现错误,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对相似的对象不能分辨,有的错误则是由于情绪紧张或疾病的影响。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这种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它使人能够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例如,我们知觉事物、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等,都需要提取头脑中各种有关的信息。知识系统的组织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觉、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种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正确的回忆是很有帮助的。这就好比我们在图书馆里查找和提取书籍一样,图书摆放得越是有条理,查找起来就越方便,相反,放得越杂乱,提取就越困难。事实上,在记忆贮存中,系统地组织本身就是提取材料的线索。所以记忆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的人就会有好的记忆,反之,记忆的效果就会比较差。

如果有毛笔、橘子、狼、狗、苹果、铅笔、猫、钢笔、梨一组词,让你记忆一会儿,并默写下来,结果会如何呢?

你肯定把铅笔、毛笔、钢笔放在了一起,橘子、苹果、梨放在了一起,狼、猫、狗放在了一起……研究表明,即便是记一串彼此毫无联系的单词,人们也会试图对它们进行组织,这证明记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各种有意义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可能是以命题或概念网络的方式组织的。比如,我们都知道鸟这个概念,它属于脊椎动物。我们还知道自然界中各种鸟的类型。它们构成了网络上一个个结点,概念与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把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于是,知识、日常生活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以一张张网络保存下来。当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结点就被激活了。激活作用也可能借助网络,沿着结点间的通路,从已经激活的部分向未激活的部分扩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回忆起某个人、某件事的一部分信息后,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这个人、这件事有关的其他信息。

我们知道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一分钟以内,而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可能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甚至一生。有人甚至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除非出现特殊事故,如脑损伤,否则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一点显然与我们的经验有差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不管一个人的记忆力有多好,他总有忘事的时候。按照经验,这些结论可能会被认为是草率的。其实,临床实验的证据表明:当我们在记忆某些事情时,我们的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或某些相关组织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Pen-field)在1936年给一位十几岁患癫痫病的女孩打开脑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的不同皮层,当刺激到大脑某一部位时,女孩发出了恐怖的尖叫,手术激发她回想起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仿佛又置身于当时的那种情景,女孩忍不住喊叫起来。

关于刺激大脑某部位引发某种体验的报道很多,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你突然怎么也想不起一件事情,于是你暂时把它搁在一边不去费那份劲了,然而一次你到某个地方,参加了什么活动,碰见了某人,只要这些场合中有某些东西与先前“忘记了”的事件有一定联系,你可能就会想起来。这些有联系的东西相当于记忆的线索,忘了的事件就是隐蔽的秘密,你就像是侦探一样,抓住这些线索,顺藤摸瓜揭开秘密。其实,能够回忆出来就表明我们还没有彻底忘记。那么,是不是一旦记住的东西就真的永远不会忘记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