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宅大门上的“门钹”

提起门钹,很多老北京人都非常熟悉,它是北京民宅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院门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品。俗话说,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明了这户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在北京的民宅中,稍微有些脸面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门钹,用来敲门,会发出响亮的金属声,传至院里,当人听到会来开门。

门钹,自清朝起就有这个称呼了,由铁或铜所制,装饰在大门的左右各一个,成对称位置,其形状犹如民乐中的“钹”,所以被称为“门钹”,也像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扣在门上的“铁草帽”,还有的人称它为门环。

按照宅第的等级分别,门钹的造型、尺寸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此,《明会典》有明确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

门钹的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一种呈六方形,方约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树叶状的铁片或铁环。在与门板固定的地方呈六角状,上有孔,孔上穿钉与门板结合在一起。住在院内的人外出时,会用双手拉住中部的树叶状铁片或铁环,带上门再关严实;外来人如果见到院门紧闭,就会轻扣门钹,以唤院内的人过来给自己开门,非常方便。

figure_0157_0095
门钹是四合院大门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以前,有很多爱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喜欢没事扣几声人家门上的门钹,见人来开门了却又撒欢子跑开了,白折腾来开门的人。也有一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子,也会轻叩门钹,讨小孩子一乐,有的还会哼歌谣:“大门栓、二门鼻儿,笤帚疙瘩来开门。再把门环叩三下,乖乖的孩子快开门。”在念完“叩三下儿”后,还真的叩三下门环发出三声清脆的响声。

如今,随着四合院的拆迁,高楼大厦多了起来,很多人都住进了楼房,安装门钹的情况也少之又少了。即便一些四合院留了下来,也因为各自为战的搭建之风,院内的布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几乎变成了大杂院,每天进出的人有很多,所以大门一般都敞开着,很少关闭,在这种情况下,门钹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装饰物,那种清脆的叩门声也渐渐地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