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牌楼历史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众多建筑中,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除了胡同和四合院外,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了。”可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众多、如此重要的牌楼正在逐渐地被毁坏、被拆除,损坏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牌楼,又被称为牌坊,为高悬牌匾而建的纪念性或装饰性建筑物,常立于庙宇、陵墓、衙署、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千变万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其原型是一种叫作“衡门”的简单建筑,《诗·陈风·衡门》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所谓的“衡门”就是牌坊的前身。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也相当于“门面”,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

有名字的牌楼出现于元朝,具有划分“里坊”的作用。据说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造的,全城共分为五十坊,为了方便管理,在每坊建立一座牌坊作为分解的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街坊邻里”一说便是从这个“坊”演变而来。

到了明清两朝时期,虽然区域划分由五十坊减少为三十六坊,但牌楼却大规模地兴建,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等而建立的牌楼。

牌楼有具体的等级划分,其具体的标准是“楼”、“间”数量的不同,“楼”、“间”数量越高,等级也就越高。按规格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按用途分,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牌楼的种类也有很多,主要划分依据是建筑材料的不同,具体分为石牌楼、琉璃牌楼、木牌楼、水泥牌楼等。其中最为昂贵的是琉璃牌楼,数量最多的是木牌楼,最坚固的是石牌楼。

据一位著名的古建专家说,虽然牌楼并非北京独有,但在历史上,北京的牌楼却是中国所有城市里数目最多的。这些耸立在京城各处的牌楼,如今已经成为京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北京的发展与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几乎每座古牌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以下几座。

1.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牌楼

如今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非常繁华,尤其是西单,是北京城有名的闹市,聚集了多家商家,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游逛。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在先前分别叫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在明朝的时候,西四牌楼下还是处决死囚用的刑场。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著名将军袁崇焕就是在这里被问斩的。在清朝时期,刑场由西四牌楼转移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20世纪50年代,由于北京城市道路扩建,这四个牌楼都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楼”二字也就被省略,成了今天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为了恢复古都的风貌,西单牌楼于2008年重建,目前新牌楼的位置比原来的稍微靠北一些。

2.天安门牌楼

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世界闻名的天安门原本是一座牌楼。它的前身是承天门,上悬“承天之门”匾额,寓意是皇权“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是北京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牌楼。后来承天门被大火烧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改名为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对该牌楼进行了修缮,修成了现在的城楼模样,但基本保持了清朝时期的形制。

3.前门箭楼前的“五牌楼”

其实在解放前,在前门大街的街口曾经矗立着一座牌楼,这座牌楼被称为正阳桥牌楼,位于正阳门箭楼前,由于它的六根冲天柱夹着五间楼门,所以京城的老北京人都称它为前门五牌楼。在早些年,老北京人说的“去五牌楼”便是指的“去前门”。1949年前后,正阳桥牌楼被拆毁,后来又在该处新建了一座牌楼,但并非原先的工艺和样式了。

4.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亲自上书要救的牌楼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他曾经为了反对拆除旧建筑,还专门上书。那个他专门为之上书的建筑就是景德街牌楼。

上世纪50年代,京城牌楼拆除之风盛行。据《城记》一书中记载,1952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因为大街上的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发,牌楼影响交通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梁思成极力反对拆除牌楼,并专门为此写信,并举了帝王庙前景德街牌楼的例子,详述了牌楼之于京城古典景观的重要意义。梁思成认为,牌楼构成了北京城古老街道的独特景观,类似于西方都市中街道上的雕塑、凯旋门和方尖碑等,可以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合理规划,加以保留。但可惜的是,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采纳,景德街牌楼等众多处牌楼最终还是被拆除,并且被拆除后的牌楼不知去向。这次拆除令梁思成悲痛不已,据罗哲文回忆道:“拆历代帝王庙前的牌楼,梁思成先生痛哭了好几天。名为拆迁,但事先并未落实迁建地点,拆了一堆料后来也不知去向。”

figure_0124_0068
旧时北京的一处牌楼

目前,北京牌楼衰亡的速度非常快,这种昔日北京十分常见的景观,如今已不多见。应该如何保护这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京城旧观,成为许多古建专家的心中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