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寒门苦读

姓名:宋濂

生卒年:1310—1381

籍贯:浦江(今浙江义乌)

宋濂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家里很穷,自己根本买不起书籍,只得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看。宋濂借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借书时,都跟人家讲好还书的期限,到时归还,从不违约。见他这样守信用,有书的人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般的书,宋濂看过一遍就归还了,但有一次他借到一本很好的书,越读越喜欢,于是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约定的还书日期马上就到了,怎么办呢?他只能夜以继日地抄写。当时正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砚台里刚刚磨好的墨汁一会儿就结成了冰块,宋濂的手指也冻僵了,但他不断地用嘴哈着笔墨和手指,继续抄书,毫不懈怠。母亲心疼地说:“孩子,都半夜了,天气这么寒冷,还是等天亮再抄吧。人家又没有催着要。”宋濂说:“不管人家催不催,到了期限就得归还。这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最起码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不讲信用,总是食言,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宋濂终于赶在约定期限的前夜将书抄完,并连夜给人家把书送去。借给宋濂书的这位富家子弟十分感动,又主动提供了许多书籍让他拿回去看。这样,宋濂才得以遍观群书。

20岁以后的宋濂求知欲更加强烈。他觉得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对许多问题仍然是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他经常徒步跋涉到离家100多里的地方,向有名望的老前辈请教。

有一年冬天,宋濂向一位著名儒学大师请教,并事先约好了见面日期。可是他出发的那天,偏偏下起了鹅毛大雪。宋濂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眉头也不皱,依然打点行装,准备上路。母亲说:“这样的天气哪能出远门呀?再说,去老师那里的道路早已被大雪封住。你的旧棉袄,怎么抵挡得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如果今天不去,我就要失约了;失约是对老师不尊重。”说完,他就冒着大雪出门了。

宋濂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历尽艰辛,到晌午时分终于赶到那位老前辈那里。这位老前辈是威望极高的儒学大家,想要向他讨教问题的青年学子早已挤满一屋子。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又极为严厉,学生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他的呵斥。宋濂毕恭毕敬地站在旁边等候。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他便小心翼翼地提出疑问,然后躬身施礼,等待解答。没想到老前辈眉头一皱,十分不耐烦地说道:“你是怎么做学问的,难道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懂吗?”宋濂刚开始吓一跳,继而愈加礼貌周到,颜色愈加和悦。等到这位老前辈变得心平气和了,宋濂才又一次提出问题,请求老前辈讲解。正因为宋濂如此谦恭谨慎、虚心好学,那位老前辈才传授给他不少心得。

那位老前辈看着宋濂身上的冰花和鞋上的积雪,很是惊讶。当得知宋濂是从百里之外赶来请教问题时,他便当众夸奖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后来,随着宋濂学识的增长,这位老学者已经不能够传授给他更多的学问了,就给宋濂推荐了另外一位更高深的学者。

宋濂对这位老前辈千恩万谢,之后带着老前辈的亲笔信去更远的地方寻访那位学者。当时是数九寒天,大地冻得像一个冰坨。宋濂却穿着草鞋,背着简单的行李上路了。他顶风冒雪,爬上高耸入云的大山,穿过幽深的巨谷,艰难地向学者住的地方跋涉。两只脚冻得裂开无数道皲口,他也不觉得疼痛。等他赶到客店的时候,四肢都冻僵了。客店的伙计用温水给他擦洗,然后盖上被子。过了很久,宋濂才暖和过来。

求学期间,宋濂每天吃的是粗食淡饭,穿的是露着棉絮的破旧棉衣,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根本没有闲暇考虑吃穿之类的享受。宋濂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

成才启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甘于寂寞,不甘于平凡,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是永远的成功法则。

于谦,字廷益,明代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曾任御史、巡抚、兵部侍郎等职。1449年,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被俘,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此时,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力主抗战。不久,他率军击败了瓦剌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了边疆的防卫。1457年,明英宗重登帝位。于谦遭到诬陷,被处以极刑。他的著作有《于忠肃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