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神来之笔,源于孝心
姓名:顾恺之
生卒年:约348—约409
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顾恺之出生在东晋的一个士族家庭,家里有钱有势。但是,他身上却没有纨绔子弟的傲气和惰性,而是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并且对人非常有礼貌。顾恺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诗善画,他的赋和人物肖像画更是出色。人们看了这些书画都夸他是个小神童。
有一次,家中宴请几位从远方来的客人。酒酣耳热之际,一位客人叫随从拿过一把华丽精美的古筝,说要为大家弹筝助兴。一支曲子弹完了,坐在对面的客人拊掌夸赞道:“多么动听的曲子呀,而且筝也是这般完美。可惜,没有人能够当场写一篇文章把现在的情景记录下来。”话音未落,旁边的顾恺之说道:“这有何难,我倒想试一试。”说着,他要来纸笔当即写成一篇《筝赋》,当众念了起来。
还没等他把文章念完,客人们就开始拍手叫绝。有的还说:“好哇,公子的这篇《筝赋》堪与嵇康作的《琴赋》媲美呀!”顾恺之听了大家的赞许,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认真地说:“怎么把我的文章和嵇康的相比呢?不了解实情的人还以为我生得比他晚而抄袭他的呢。如果真要是赏识我的文章,就应该认真评价我的文章,而不是乱比一气。”
听完了顾恺之的一番话,大家无不点头称是,都认为这个孩子确实不一般,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顾恺之清楚自己的实力,但并不自负。不久,他拜当时一流的画家卫协为师,学习画画。他非常勤奋,几乎把看到的所有景物和人物都在纸上画一遍,然后仔细揣摩,实在不知道怎么画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没出几年,他已是方圆百里的知名画家了,尤其擅长画女人和神女。
据说,他那神来之笔的练成,源于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原来,顾恺之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死了,他从小由祖母带大。他父亲原来做大官,后来赋闲,回到老家养老。父亲经常对他说起母亲的事。顾恺之想念母亲,就去父亲的书房询问母亲的相貌,父亲就耐心细致地给他描述。久而久之,他心中渐渐就浮现出了母亲的身影、脸形。从十几岁起,他就凭着自己的想象,描绘母亲的样子,然后拿给父亲和奶奶看。他们看了觉得哪里画得不像,就告诉他该怎么改。这样,他画了改,改了画。3年后,他就把母亲的像描画得逼真而具有神韵了。
有一天,他将一幅自己最满意的母亲画像挂到父亲书房中,事先没有告诉父亲。他想知道父亲看到这幅画的第一反应。不一会儿,父亲从外面回来走进书房,刚要坐下来,猛地看见那幅画,愣住了——他还以为妻子又复活了呢,继而使劲地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端详了一番,才知那仅是一幅画。他回头看见呆呆地站在门口的顾恺之,全明白了。后来,有人向顾恺之求教成功的秘诀,他说:“母亲一直是我心中活着的老师。”
顾恺之画画的时候注意从细节上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次,他为谢鲲画像,故意以山岩作为背景,人们不明白他的用意。他说:“谢鲲平时喜欢游山玩水,为他画像,当然要把他画在山岩之间。”原来,顾恺之是在巧妙地用环境衬托人物的个性。一个叫裴楷的人经常请人为自己画像,但他脸颊上有3根长汗毛,很不雅观,许多画师都不画这些汗毛。顾恺之却把这3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而且富有神韵,从而使一个活脱脱的裴楷跃然纸上。
画如其人,顾恺之绘画的传神之处源于他率真的性情。他被人们称为“痴绝”。据史书记载,顾恺之曾在桓玄门下作幕僚,时常把自己画的精品封存在纸袋中放在桓玄处。后来,桓玄私自打开橱窃取了里面的画,之后又按原样加上封题放在原来的地方。顾恺之发现封题和原来的相同,但画却没有了,竟没有怨恨的意思。
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顾恺之终于成为著名画家。
成才启示
透过表面,把握事物的内在精神。
不拘小节,开朗豁达。
不要被别人的好话蒙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